中國漢字產生很早,對中國早期歷史和文化記憶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漢字是世界上唯一還在作為官方文字使用的表意文字。漢字在使用和傳播上的特點,導致了歷史、文化記錄的向心性,這是中國統一的基礎。 ......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 ......
“抗酷暑練三伏傳承大師經典”旬邑縣文化館的三樓從去年起掛起了這樣一條橫幅,用來激勵何愛葉和她的團隊保質保量的完成縣上交代的任務——旬邑縣為紀念享譽國內外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傳奇農村老太太庫淑蘭,專門修 ......
近日,“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主題活動在京舉行。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副主任楊小偉,文化和旅游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李金早,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 ......
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 ......
父親節(Father's Day),顧名思義是感恩父親的節日。約始于二十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現已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節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 最廣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 ......
楊瑟嚴故事,一千三百多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崇明人民在海島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風俗的長期浸潤下,創作了許多故事,并廣泛流傳,日積月累,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間故事寶庫。在這些民間故事中,機智人物楊瑟嚴的 ......
“吳王夫差”青銅劍、“齊公”銘文青銅鼎等近200件山東文物精品,19日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出,其中有60件國寶級文物。...
澳門4月7日電(記者 胡瑤)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7日在塔石廣場舉行首屆文化傳播日活動,以加強市民對文化傳播理念的重視,推動文化傳播工作,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
2017年,宋明尚在微博上發了幾組臨摹的敦煌經變畫,同樣喜歡敦煌壁畫的許鑫看見后,聯系了宋明尚,一起探討交流畫畫經驗,一起創作。如今,他們在敦煌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畫室。 ......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愚人節。節期為公歷4月1日,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并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在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 ......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是絲綢之路南線(青海道)的重要途經地,也是連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省份,歷史文化遺跡豐富。 ... ......
擁有600余年歷史的蘇氏琉璃興盛于明代萬歷年,是山西省著名的民窯。...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于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