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國奧心理醫院董事長趙豐于桐、資深心理專家馬鳳茹和瞿洋接受《經濟》雜志專訪,回答了全民關注的 “心理健康行業如何健康發展”問題,并對心理行業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以下為專訪內容。
文/本刊記者 黃芳芳
來源:《經濟》雜志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表述。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不僅是良好的社會心態的標準,也是心理健康的標準,更是國家安定、社會穩定、企業向上、家庭和睦、個人心理健康的基石。為什么這樣說呢?
對心理健康的懵懂
“某個突發事件,或多或少都會對一個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觸動。如果負面情緒在身體里潛伏時間較長,身體會受到影響,甚至會產生某種疾病癥狀。”北京國奧心理醫院董事長趙豐于桐告訴《經濟》記者,身體和心理就像中國人常說的陰陽,是一個人健康密不可分的兩面。“99%的人可能會認為患上癌癥就等于被判死刑。”其實,我們通過大量的案例可知,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更能戰勝病魔。
誰在現實生活中沒遇到過溝溝坎坎呢?當朋友的親人辭世,我們常常安慰地說一句:“請節哀。”那么,誰來告訴悲傷者節哀的方法呢?
大多數中國人對心理健康知識是懵懂的。然而,從孩童到青少年,從成年人到老年人,每個年齡段的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這也同樣關系到個人成長、家庭和睦、企業的活力,以及社會的安定。
今年35歲的趙瑜(化名)是某金融機構的職員,因為夫妻感情不和睦而離婚。離婚后,她感到十分痛苦,便找到心理咨詢師進行治療。趙瑜每次覺得傷心的時候,想要回家尋找放溫暖,但是父母經常吵架,待在父母家里讓她有窒息感。
幾次溝通后,心理咨詢師覺得問題可能源自趙瑜的原生家庭。在心理咨詢師的鼓勵下,趙瑜請母親來到診所進行溝通疏導。有一次,趙瑜告訴心理咨詢師,母親的性情變了,遇事不再大動肝火,父母吵架次數也減少了。這位心理咨詢師認為,如果趙瑜的父親也能來診所,他們家庭的情況會變得更和睦。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每個家庭成員就像多邊形的一條邊,拉長一個邊都會影響其他邊的長度。就像上面的案例一樣,其中一個家庭成員作出改變,也會讓一個家庭變得更溫暖。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改變。
一般而言,導致人們心理亞健康的原因有五種:不良的生活習慣、不規律的生活作息、社會壓力、缺乏全民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以及習慣性重復引起的心理亞健康。
孩子厭學、青春期的叛逆、婚姻的沖突、家庭的破裂、老人的孤獨……心理健康的疏導和治療能夠幫助人們緩解心理亞健康和心理問題。據初步數據統計,心理行業在大健康行業中需要服務的人群所占比重超過六成。但很多時候,需求和供給往往不匹配,存在不平衡與不充分的問題。
很多人對心理醫院、精神醫院進行污名化,也對心理咨詢存在誤解,他們認為咨詢不過是聊天。這種認知偏差也給心理健康行業的發展帶來一些困擾。
資深心理專家馬鳳茹原來是一名內科醫生。“那時,我發現很多患者的疾病與心理有關。我也逐漸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2000年,她在中科院心理所研讀了首屆醫學心理治療與咨詢專業,此后就開始了心理治療的生涯。“有些人去醫院看病,該掛的科都掛了,身體檢查什么事兒都沒有,最后發現是心理問題。”
“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人們對心理亞健康的認知不足;另一方面,很多人對看心理醫生還存在羞恥感。”馬鳳茹這樣告訴《經濟》記者。
心理行業的困窘
“從早上8點開始到現在(16點),我還沒怎么休息。”北京國奧心理醫院教研部主任、資深心理治療師瞿洋告訴《經濟》記者,2002年,因為興趣,他在國外讀了心理學。他在入行之初,發現心理咨詢服務比較不規范,缺乏標準,行業亂象叢生。不過,在他從業的16年里,行業也慢慢走上正軌。
心理咨詢與治療是一個充滿技術含量的領域。在心理學中,有很多治療流派。每個流派看問題的視角和思路不同,很難形成統一的規范化咨詢或治療的模板。“過去真正系統受訓的從業者并不多,不過這些年這種情況也在不斷改善。”瞿洋表示,在美國,培養一位臨床心理學家需要8年-9年,不亞于對一名執業醫師的培養。
2017年,我國正式取消了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總體來說,它的利大于弊,下一步應該是準備走學歷教育的路徑。這無疑拉長了心理咨詢師的培訓時限,但從總體上保證了心理咨詢從業隊伍的質量。”長期關注心理學的安徽人民出版社副總編、《看電影學心理學》的作者鄭世彥這樣告訴《經濟》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是有區別的。《精神衛生法》規定,咨詢師不能進行診斷、治療,只要涉及“病”,都不是心理咨詢師能夠涉及的范疇。而只有國家承認的心理治療師才有診斷、治療的職責。二者的區別需要特別注意。
目前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進入一個瓶頸期。它不是一個暴利的行業,行業最大的痛點是它還處在生存期。行業人士希望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讓行業良性、有序地發展。
對于行業如何健康發展,行業人士建議,一是培養更多更專業人才。二是加強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讓大眾知道,短時間的情緒波動是正常現象。另一方面,讓心理亞健康的人了解如何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三是制定行業標準,讓咨詢、干預、治療有標準可尋。
此外,心理咨詢與治療是訪者與咨詢、治療師的工作聯盟,通過良好的咨詢關系以及一系列的專業技術應用逐步改善訪者的問題狀況。目前心理咨詢費用一般在300元-800元。對于來訪者而言,幾次咨詢下來要花費上千元,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心理咨詢費、治療費能夠納入醫保報銷的范圍,可能對來訪者和行業普及發展都有好處。”馬鳳茹這樣向記者建議。
行業人士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心理預防、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6個服務層面。事實上,關于這6方面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不能一蹴而就,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