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碩果盈枝。為全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打響“長安畫派”品牌,經過精心籌備,10月18日,風從長安來——“長安畫派”當代名家作品展在上海虹橋藝術中心開幕。展覽現場400余平方米的空間內,來自長安畫派的200余幅畫作正式與上海觀眾見面。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
1961年10月,趙望云、石魯、何海霞、李梓盛、康師堯、方濟眾六人以中國美術家協會西安分會國畫研究室的名義,在北京新落成的中國美術館,舉辦“國畫習作展”,這成為“長安畫派”成名之展。
作為新中國歷史上北方誕生的第一個畫派,“長安畫派”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最具革命色彩的畫派,也是從古典形態到現代形態轉變最徹底、最具成果的一個畫派。
注重傳統、著眼民生,保持西北特有的淳樸氣息,是“長安畫派”特有的旗幟精神。基于高度文化自信,“長安畫派”以一種昂揚的姿態,展現出獨具時代精神和地域風貌的藝術新風,被學界認可,一個畫派也隨之誕生。
改革開放40年來,“長安畫派”的繼承者,堅持“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毫不動搖,在陜西這塊紅色土地上,始終保持沉潛的心態和冷靜思索的態度,積極、務實地將自己的藝術追求步步推進,形成了當代陜西畫壇群星燦爛的繁榮局面。
近年來,陜西省文藝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陜西省委的決策部署,扎實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深入實施“大秦嶺中國脊梁”文藝創作工程,促進文藝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溫度的精品力作,陜西文藝展現出新面貌、邁上新臺階。
今年5月,“風從長安來——‘長安畫派’陜西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展”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成功舉辦,受到了國內外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自今年6月,風從長安來——“長安畫派”當代名家作品展策劃籌備以來,展覽籌委會共籌集到劉文西、崔振寬、王有政、郭全忠、張振學、趙振川、張杲、楊曉陽、王西京、萬鼎、范樺、劉永杰等39位來自長安畫派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精品力作220幅。此次展出的作品涉及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題材,水墨、重彩、焦墨、工筆、寫意等表現方法及斗方、條幅、小品、扇面等形式。其中,最大的一幅作品是劉文西的《黃土情》。該畫作淳樸遒勁、風格鮮明獨特,尺寸為230厘米×170厘米,是本次展覽中的重量級作品。
此外,羅國士、崔振寬、郭全忠等也紛紛為此次展覽帶來了他們的珍品佳作。這些作品有許多都是初次與觀眾見面。此次展覽集納了陜西畫壇最優秀的畫家、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作品,并以品類眾多、品相出眾成為近年來長安畫派作品鮮有的一次大規模集中展示。
此次展覽不僅是對長安畫派40年發展歷程與深厚積淀的回顧和檢閱、對當代陜西中國畫創作成果和學術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交流,也是長安畫派藝術家與海派畫家在文化藝術創作方面的一次技藝交流和思想碰撞,對當代陜西中國畫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此次展覽向上海市民展示生發于黃土地上的藝術精品和堅定自信的陜西文化新形象。據悉,該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此后,風從長安來——“長安畫派”當代名家作品展將于11月5日至15日在南京展出。
陜西日報社社長,陜西日報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偉,星空華文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明及畫家代表、上海文藝界代表、媒體代表共300余人參加了開幕儀式。
全媒體記者 龔 楊
長安畫派簡介
西安古稱長安,地處關中平原,渭水之濱,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化悠久,古跡繁多。
1961年10月,發生了一件在中國美術史上影響深遠的事件。趙望云、石魯、何海霞、李梓盛、康師堯、方濟眾六人以中國美術家協會西安分會國畫研究室的名義,在北京新落成不久的中國美術館,舉辦“國畫習作展”。畫展立即在首都美術界引起強烈反響,經中國美術家協會推薦,又到上海、南京、杭州、廣州等地巡回展出,引起更為廣泛的關注。《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長安新畫》的評論;《美術》雜志以這次畫展為題,就其對于中國畫界所面臨的繼承與革新等命題的啟示意義,展開了持續兩年多的熱烈討論。
美術界普遍評價展出作品面貌新穎,具有新鮮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西北風格。時任中國美術協會秘書長的華君武率先把這一支國畫新軍稱作“關中畫派”,也有稱“西北畫派”“窯洞畫派”的,后來諸論歸一,采用郭沫若之稱,叫做“長安畫派”。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北方誕生的第一個畫派,確定了“長安畫派”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長安畫派的繪畫題材以山水、人物為主,兼及花鳥;作品多描繪西北,特別是陜西地區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一反清末、民國年間中國畫壇摹古不化之風,大膽走向生活,大量寫生創作,給當時較為沉寂的中國畫注入了新感覺,形成陜北風味的特殊畫風。在創作手法上,他們致力于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主張。
長安畫派的主要創始人有石魯、趙望云,重要畫家還有何海霞、方濟眾、李梓盛、康師堯、黃胄、羅銘等人。他們自20世紀40年代就生活在陜西,并從事藝術創作。
20世紀80年代后,劉文西、陳忠志、王子武、崔振寬、趙振川、王寶生、羅平安、王金嶺、李世南、王西京、王有政、郭全忠、苗重安、徐義生、江文湛、徐庶之、劉原生、張振學、張義潛、王炎林等一大批中青年畫家活躍在陜西畫壇,被稱為“后長安畫派”。
他們繼承發揚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優良傳統,立足黃土,扎根生活,反映現實,憑借深厚的文化積淀,濃郁的鄉土風情,以新的審美情懷和語言方式,構成了鮮明的藝術風貌。
近年來,陜西省文藝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陜西省委的決策部署,扎實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深入實施“大秦嶺中國脊梁”文藝創作工程,促進文藝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溫度的精品力作,陜西文藝展現出新面貌、邁上新臺階。
今年5月,“風從長安來——‘長安畫派’陜西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展”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成功舉辦,受到了國內外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長安畫派在表現主題方面首次集中化地把農民作為主要的繪畫對象,描繪西北農民的田園生活,解決了中國山水畫為人民服務的問題。這在藝術表現主題思想上,是一大進步和發展。
長安畫派的藝術貢獻在于打破了文人畫的歷史局限,給傳統的人文繪畫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證明了傳統繪畫在新時代表現生活和直抒心靈的可能性,為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并形成了表現大西北風土人情與大自然的一整套系統化的筆墨技巧體系。
在山水畫藝術審美上,長安畫派用傳統的筆墨表現了大西北的蒼茫、厚重與濃郁的生活氣息,實際上,是以山水畫為載體表現了西北人的靈魂。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創造了“黃土高原皴”等多種表現大西北的技法,開拓了中國山水畫新的審美領域。
長安畫派作為現代中國畫流派之一,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最具革命色彩的畫派,也是從古典形態到現代形態轉變最徹底、最具成果的一個畫派。
責任編輯:黎指寒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