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上海美術館

2017-3-1 18:01  |  來源:上海文藝網


上海美術館
  
  位于南京西路、黃陂北路口的上海美術館,正處環人民廣場海上高雅藝術展臺的西北端。
  
  這是一幢英國古典主義風格兼有折衷主義傾向的樓宇,原是舊上海十里洋場跑馬總會大廈。這幢別致的建筑始建于1932年,次年落成。英商馬海洋行設計,余洪記營造廠承建。三至四層,局部五層。占地面積8900平方米,建筑面積4247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整個造型就像一位身披由褐色面磚與石塊交砌織就的長袍,安詳地端坐在花岡石飾貼的底座上,東立面上貫通二、三兩層的塔什干柱便是垂放著的雙臂,標高53.3米的塔樓就似挺昂的身子和頭部,四面鑲嵌著的直徑達3.3米的鋼面大鐘,則是從各處看去都像的臉部,仿彿在凝望著腳下這一片蔥蘢的人民公園、來回穿梭著車流的南京西路和人民大道、信步漫游在人民廣場的人們。遠遠望去,顯得十分地堅實,十分地雄渾,惟獨那底部漢白玉石階,透出了一絲嫵媚。這幢市中心的地標建筑,1989年9月25日以近代優秀建筑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幢樓宇落成后僅八年,爆發了太平洋戰爭,侵華日軍便占踞為屯兵之所。抗戰勝利后,又成了駐華美軍的兵營和貯放物資的倉庫。1952年起,用為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圖書館的館址,自此之后,這兒一直是青年學子和上海市民汲取人類知識精華的寶地。1959年上海博物館他遷,1997年上海圖書館撤出。2000年3月18日上海美術館由兩百米外東遷而來,落戶于此。
  
  上海美術館創建于1956年,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美術館之一。多年來,上海美術館作為一個展覽場所,一直以舉辦各種畫展為主。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經逐步轉型為功能健全的學術中心,各項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擴大了影響,提高了地位,日益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場所。搬入南京西路325號新址后,與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一起共同組成環繞人民廣場的標志性文化建筑群。有鑒于此,上海美術館進一步拓展其公益性的社會功能,積極收藏美術精品、開展學術研究、舉辦陳列展覽、普及審美教育、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等,成為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近現代藝術博物館。
  
  其實,這兒與美術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晚清著名文化人王韜的蘅華館就座落于此,只是難于判斷在今美術館處,還是在黃陂北路口的西側。西洋畫家艾富爾借他家舉行了上海首次油畫展。這是曹聚仁在《上海春秋》中記述的事。
  
  美術館入遷新址后,展廳面積從原先的2200平方米增加到5800平方米以上,長期陳列廳、臨時展廳及雕塑廳一應俱全。樓內設計繼承了歐式傳統語言,又強調了明快的現代氣息,以石材、木材、鍛鐵等天然材料,構筑起輝煌典雅、簡約大方的藝術殿堂,使整個內部裝飾更加透發濃重的藝術氣息,使其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美術中心更加經典。當觀眾走進端莊的大廳,仰望凝重的梁柱,再沿著寬敞的樓梯拾級而上,撫摸著30年代的銅鑄馬頭,瀏覽著藝術家的精美之作,就會領略到新舊上海的歷史變遷,感受到引人入勝的文化魅力。
  
  全館共有展覽廳有12個,在這里展出的藝術珍品不用為安全而擔心,這里不僅有嚴格的保安制度與先進的防火防盜設備,連館內溫度也由系統計算機全年自動控制在18-25攝氏度,還配備了現代化的照明系統、中央空調、垂直運輸及自動化管理等設施,為同時或分別舉辦的各類藝術展覽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各種便利。按照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規定:美術館是博物館中與視覺藝術有關的一項分支,其基本條件是必須擁有相當水準的藏品,而藏品則要求不間斷地保存在恒溫恒濕條件下,展覽又需要相應的場地,照明與通風的條件。2002年,上海美術館正式成為國際博物館協會的成員,這也表明了上海美術館的硬件已達到了國際標準。這里的專門服務設施也是一流周到的,每層樓面均設有殘疾人專用電梯、通道及衛生間,門口有觸摸式電腦檢索軟件。館內還配置了設施先進的演講廳、會議室、圖書館、多媒體閱覽室及藝術家工作坊,可以舉辦各種規模的學術交流及普及推廣活動;藝術書店、藝術品商店、畫廊、咖啡屋等則為觀眾營造了良好的休閑氛圍。
  
  國際上的大都會都有與之地位相般配的各類藝術中心,以繪畫和雕塑藝術為例,法國巴黎有展示古代藝術的盧浮宮,還有展示近代藝術的奧賽宮和展示現代藝術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在東京,既有古代藝術館——東京美術館,也有東京現代美術館。人民廣場南面的上海博物館是上海的古代藝術館,上海美術館便是上海的現代造型藝術博物館,這就是上海美術館通過學術定位而打造的個性形象。
  
  上海美術館收藏的各類藏品現已近萬件,這些藏品涵蓋了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進程各階段的內容。其中,有20世紀前期試探“中西融合”藝術道路的老一輩畫家的典范性作品,有戰爭時期熱血青年的新興版畫木刻作品,有新中國藝術家歌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大型油畫、中國畫,還有改革開放以來年輕藝術家富有現代藝術特征的試驗性作品以及能反映上海地區藝術特色的年畫、連環畫、宣傳畫。這里還收藏了海內外畫家的大量捐贈作品,如吳冠中于2005年捐贈的6件畫作和2008年、2009年捐贈的66件及15件畫作,這87件藏品系統地展示了他的藝術生涯和藝術風格變遷,是非常珍貴的展覽、研究資源。上海美術館還特別注重收藏和研究民間藝術形式,比如皮影戲,這是一項極富特色的民間藝術,目前收藏的皮影數量雖稱不上巨大,但是面很廣,涉及各地風格,并自成系列,能為相關研究提供條件,并已引起了非常大的關注。這種依托館藏,積極開展以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為重點的理論研究和美術館學研究,已被上海美術館確定為實現其綜合功能的主題和核心,也是開展收藏保管、陳列展覽、教育推廣、中外交流等業務工作的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美術館從建設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地位出發確立辦館思路,不斷舉辦重量級的具有學術價值和國際影響的藝術展,如代表歐洲古典藝術精品的“法國250年繪畫展覽”、“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展”、“俄羅斯列賓及同時代畫家作品展”等,代表近現代西方藝術思潮的流派及重要畫家的“畢加索繪畫原作展”、“荷蘭凡高畫展”、“法國近代藝術展”、“日本現代繪畫巨匠作品展”等,還有各專題各畫種的各類展覽,如“德國銅版畫展”、“德國招貼藝術回顧展”等。入遷新址后,上海美術館與海內外美術館、藝術機構交流進一步擴展,國外重要的藝術流派、著名的藝術家和除繪畫以外的各種藝術形式如攝影、雕塑等等,都有所表現;同時,還大力支持上海本地的文化發展,扶植和研究新海派文化如舉辦海派新水墨畫家畫展,以反映海派繪畫在今天的面貌,并努力通過各種展覽將藝術家個體放到上海藝術、中國藝術的大背景中,在這種語境下折射出地域風格和流派的演變。
  
  畫壇名家頂級展臺
  
  上海美術館歷來是上海藝術名家大顯身手的高層次平臺,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展覽是當代藝術家的追求,而歷屆上海美術雙年展更堪稱上海畫壇和藝術界的一大盛事。1996年3月18日~4月7日,由上海市文化局、上海美術館首次舉辦了雙年展。以“開放的空間”為主題,旨在突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多元并存、異彩紛呈的局面,內容以油畫這一外來藝術樣式在中國的發展為重點,包括具象、表現、抽象以及裝置藝術等多種風格,參展藝術家共29名,展出作品共160件。
  
  第二屆上海(美術)雙年展由上海美術館、梁潔華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1998年10月20日~11月20日于上海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同時展出。主題是“融合與拓展”,以近年來的水墨創作為中心,展示了具有悠久歷史的水墨藝術的最新狀態,展出作品共256件。
  
  2000年第三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是“海上·上海”。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67位藝術家帶來了包括油畫、國畫、版畫、雕塑、攝影、裝置藝術、錄像藝術、媒體藝術和建筑等各種藝術樣式的300余件作品。這屆雙年展首次由中外策劃人組成策劃小組,由策劃小組推薦上世紀90年代在國際藝術界很活躍的藝術家參展,他們分別來自五大洲,代表了當代國際藝術潮流,并對當代文化問題有著積極的態度和敏銳的把握。所推薦的中國藝術家更是當代中國美術界的代表人物,他們憑借著各自的影響力成為中國藝術的新銳。其間還舉辦了“‘海上·上海’——一種特殊的現代性”的主題研討會。
  
  2002年第四屆上海雙年展由上海雙年展組織委員會主辦。主題為“都市營造”。由“都市營造”主題展、“都市營造”國際學生回顧展和“上海百年百座歷史建筑圖片展”三部分組成,意在對迅速推進的都市化進程,對正以空前的深度和廣度改變著中國面貌的新型城市建筑所導致的原有文化格局與生活形態的急劇變化,進行探討。以建設性的態度審視這一現實,思考鄉村與都市、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創新等當代全球文化發展的新課題,對中國當代文化的建設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4年9月28日~11月28日舉行了第五屆上海雙年展,其學術主題為“影像生存”(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致力于探討可視世界的制像技術,呈現影像的歷史及其對人類生存狀況的影響,致力于在人文關懷中思考技術的發展,在技術發展中建立人文的關懷。圍繞這一主題,以上海美術館為核心,在上海市區設置了若干系列展示,形成一個彼此投射、多重現場的展覽系列,使上海雙年展更加貼近公眾,進一步發揮文化窗口的職能。
  
  今天,我們生活在設計無處不在的時代,社會、生活和藝術無不與設計息息相關。設計往往被與功能化和實用主義聯系在一起。設計這一最貼近日常生活的創造形式將我們引向生活美學、技術美學和社會美學的思考。2006年第六屆上海雙年展以立足本土經驗,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態,堅持與不同的多元文化構想,以“超設計”(HyperDesign)為主題概念,旨在針對“設計”這一當代視覺文化和消費產業中極為鮮活的重要元素,探索“設計”現象背后復雜、交錯的社會牽連和文化內蘊。進而從美學形式、生活方式與社會歷史模式三個層面,思考和揭示設計的涵義。超越設計表象,打破設計與藝術之間的藩籬,建構“設計”的人文視野,推動“設計-創意”文化的推廣和提升。以設計為題,旨在打破藝術和實用之間的那種過于簡單的對立關系,對藝術與設計、創作與工業、生活與生產之間的關系提出全面的反思,力圖重新恢復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聯,煥發其能量與活力。設計在不斷地自我超越,“超設計”既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這個時代的推動者。“超設計”反映了我們時代共同的美學目標,藝術家希望探討的是一種以“設計作為材料”進行觀念創作的藝術。在此,設計不僅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創造出一種功能性對象,更重要的是,它還貫穿著美學意志,包含著藝術價值和社會理想;設計不僅僅是創造出一個作品,它還指向一系列生活方式、社會理想和歷史計劃。
  
  2008年第七屆上海雙年展更首次明確提出以“人”為對象和主題,揭示城市迅捷變化中“人”的多元身份,通過外鄉人與城里人空間遷徙的觀點,移民與市民身份轉換的觀念,過客與主人家園融入的觀感,從這三個層面鍥入城市與人的命題,突出以人為本的根本關懷,展示今日國際大都市中積極移民與文化融入的新趨勢,探索城市化的豐富內涵;在與城市化相應的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文化轉型的宏大背景下,城市急速膨脹,人口快捷流動,進而思考城市是否能讓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魅力日顯,影響日彰
  
  歷屆上海雙年展都激發起公眾的濃厚興趣,并愈來愈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第七屆上海雙年展,在70天展期中共接待觀眾27萬人次,創歷屆上海雙年展觀眾人次最高紀錄。其中,雙休日的日參觀人數保持在五千至六千人次。國慶長假共接待觀眾41409人次,最高單日觀眾數竟超過一萬人次。這與14年前上海首次舉行雙年展時,每天的觀眾人次不過寥寥數百、全部展覽期觀眾人次也不過萬相比,顯示了巨大的進步。隨著城市國際地位的提高,上海雙年展在社會影響力、國際知名度和觀眾人次等各方面有了爆發性的增長。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總監丹尼爾在參觀了第七屆上海雙年展之后表示,這是亞洲最具有學術理念的雙年展。其獨特的策展思路和老練的布展方式,顯示出主辦者把握當今藝術發展走向的能力。經過多年打造,上海雙年展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展出之一,上海雙年展已成為上海城市日益國際化的一個典型例證,更已成為上海藝術家們在上海美術館這個經典地理位置上的一個經典盛事。
  
  1997年上海美術館設立了教育部,開展公共美術教育,這為國內之最早,對普及高雅藝術、提高上海市民藝術素養與精神文明具有巨大的意義。上海美術館每年都舉辦藝術參與活動、免費講座等。上海美術館一直秉承藝術資源共享的理念。讓更多的人享受藝術,讓最好的藝術成果由廣大公眾分享。所以上海美術館在努力實現“功能健全、藏品豐厚、設施先進、人才一流”目標的同時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務,將上海美術館變成上海近現代藝術的收藏保管中心、學術研究中心、陳列展示中心、美術教育中心和資料信息中心。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美術館表示愿意與上海美術館合作交流。2005年,上海美術館當選國際博物館協會現代美術館委員會(CIMAM)的理事這一事實,正說明國際藝術社會對其刮目相看的態度。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