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善于抒情的國度,而詩歌又是抒情最好的文學體裁。在詩歌的天空中,盛唐的詩歌無疑是最閃亮的那顆明星。因此,唐詩成為我們這個民族,言志詠言的最好載體。
《長安三萬里》選擇了“盛唐”與“詩歌”這兩個背景,就已經成功一半。你以同樣的套路去講宋詞,用張先去串蘇軾、晏殊、歐陽修的故事,都達不到盛唐詩歌這樣的渲染力。
電影其實是鉆了一個大眾“知其詩而不知其史”的空子。詩句大家都會背,但詩人們有著怎么樣的故事,詩人之間又有怎樣的聯系,卻模棱兩可。在這樣的前提下,哪怕你故事講得有點硬傷,也能賺夠話題度與共情感。
在看電影時有一種奇特的現象,但凡有熟悉的詩人出現,觀眾們都會驚喜一笑。只要有熟悉的詩句出現,觀眾們都會跟著朗誦。在現實中經歷了多少沉浮,終于在此刻讓我們明白,當初語文課本中“背誦全文”這四個字的意義。
所以我覺得《長安三萬里》是一部成人動畫。不管是電影時長還是故事節奏,這部電影對小朋友來說都不太友好。就好比你帶著孩子去參加老同學聚會,你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淚,你以為孩子也能受到感染,但孩子的內心卻是:“這群大人真無聊啊。”沒辦法,只有逝去的才是最好的。
不管你以哪種形式去了解歷史,歷史的最終結局都是死亡。誰都逃不過時間的規則,大唐由盛至衰,意氣風發的詩人也變得垂垂暮老。電影一直在營造這種時間的殘酷感,你肉眼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剎那的,幻滅的,轉眼即逝的。
這部電影好就好在把最好美好的青春、最瀟灑的人生、最繁榮的盛唐砸個稀巴爛。那有沒有一種東西是永恒的呢?有的,電影也告訴了我們答案,那就是詩歌。正如臺詞所說:“詩在,長安就在。”只要我們還在吟誦長安的詩歌,長安的少年就永遠不會老去。
當年是詩人向往長安,如今反倒是長安需要這群詩人。你看,他們在慈恩塔前的金榜里,他們在長安市上的酒肆中,他們在曲江池邊的笙簫內,他們在終南山頂的白云間。他們,他們,他們跨過了時光,超脫了歷史。
他們,永遠都在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