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位于淄博市桓臺縣的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迎來水草最為豐茂的季節。夏陽傾瀉的水面碧波蕩漾。白鷺穿過蘆葦,在不遠的天際處繞了個圈。這樣的場景自6月6日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重新開園以來,經常出現在攝影、旅游愛好者的視野中。
因為豐茂的水草、優良的生態環境等,馬踏湖素有“北國江南”“魚米之鄉”之美譽。對此,馬踏湖濕地保護中心的王劍向記者介紹,此前,他們曾對區域內的野生動植物數量和種類進行統計。數據顯示,區域內,野生植物40科121種;野生鳥類共31科84種,包括常見的震旦鴉雀、白鷺、蒼鷺、白骨頂等珍稀鳥類。
不僅如此,這里也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濕地公園、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AAA級風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
“治保用”三管齊下
不過,十年前,眼前這幅生態畫卷卻一度是一片污水橫流的荒蕪之地。作為北方典型的內陸淺平湖泊濕地,馬踏湖地處嚴重缺水型、重化工城市淄博。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馬踏湖流域內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的開發與推進,主要入湖河流遭到嚴重污染并被截流改道。彼時,由于缺少水源補給和大面積圍湖造田,湖區面積逐步萎縮,其中,湖區面積從96平方公里一度縮減至不足20平方公里。
為改善上述局面,痛定思痛的淄博轉換發展路徑,落實“以治控源、以保促凈、以用減排”的“治保用”思路,打響了一場關于馬踏湖生態治理修復的攻堅戰。
戰爭打響,“以治控源”為先。“我們實施全流域綜合治理。嚴守‘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水環境質量底線,通過實施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水污染排放標準,促進造紙、化工、農藥等高污染行業優化生產工藝。”淄博生態環境系統一名人士表示。
當然,要完成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流域環境承載力,必須“以保促凈”。“我們建設14000余畝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在此基礎上逐步恢復三條入湖河流的歷史走向,馬踏湖重獲穩定的水源補給。”上述人士說。
此外,“以用減排”同樣重要。記者獲悉,為實現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減少廢水排放,當地將再生水、雨水、礦坑水等納入水資源系統統一配置,構建企業和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
“經過全流域綜合治理,近年來,馬踏湖流域水環境質量發生明顯好轉,湖體水質穩定達到Ⅲ類,近六年地下水埋深抬升2.9米,湖泊蓄水能力從300萬方增加到2500萬方,流域水生態環境實現重大轉折。”淄博市生態環境局桓臺分局方面介紹。
水變則城變
生態淄博,先行治水。這僅僅是淄博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
如今,一切仍在推進。其中,去年11月12日印發實施的《淄博市河湖長制建設“十四五”規劃》中,就強調以“八水統籌,水潤淄博”水資源保護利用行動為載體,以清晰的工作思路、明確的目標任務以及有效的保障措施,為推動淄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五好”城市建設提供安全水資源、良好水生態、宜居水環境保障。
當上述思路與此前十年如一日的“治保用”行動疊加,包括馬踏湖在內的淄博一眾水域也成為自然打卡地。孝婦河流域內碧水長天,白鷺逐空,繁花沿河生長,夕陽打在波光粼粼水面上,野鴨成群嬉戲;傍晚時分的張相湖濕地公園里,騎著車沿河行駛,蟬鳴蛙叫,綠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