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網訊 每日新報評論員張平 近日,人教社官網發布針對語文課本《尊嚴》一文被質疑造假的回應。人教社回應稱,出版社正在組織有關專家對此進行研判,將依據專家意見做出相應處理。而新版語文教材已于2016年9月開始使用,并沒有選用該文。
據了解,《尊嚴》一文描寫了美國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但這是個被杜撰的故事,年輕的哈默流浪到美國南加州,他用勞動換來食物的舉動受到鎮長的贊賞,于是鎮長把女兒許配給他,預言他將會成功,因為他有尊嚴。有語文老師質疑稱“這樣一個實業家,什么時候臉色蒼白骨瘦如柴地逃難要飯?他的前兩任妻子一個是俄國的女男爵,一個來自新澤西州,哪一個是南加州小鎮鎮長許配給他的?”
語文教材是傳道授業的重要依據,尤其小學語文教材對啟蒙學童而言的意義非同一般,直接影響著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與解讀,形成根深蒂固的記憶。而近年來,教材烏龍事件頻頻出現,李白詩句被篡改、韓愈只活到15歲、戰國時期的孫臏已經坐上輪椅……選材把關不嚴,審核不力,一些違背常識以及違背科學的內容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教材之中。
盡管圖書編校的差錯率允許在萬分之一,但萬中選一的教材并非一般出版物,與字詞典一樣,都是規范性的出版物,容不得半點馬虎。爭議大的應該虛心聽取意見,確有不妥的課文就該早日拿下。而一些地方教材編撰者和出版方對質疑的聲音不以為意,比如《愛迪生救媽媽》被一線語文教師質疑了若干年,卻在教材中巋然不動,編撰者選擇性沉默,出版方漠視推諉,致使教材中時常出現陳年老錯,爭議不斷,有教研員直言,“教研會中挑錯環節必不可少,教材中的錯誤,必須挑出來向老師傳達。”從這個層面來看,此次人教社棄用被質疑課文,以有錯必改的原則對待質疑并認真處理,這才是出版社該有的姿態。
其實,隨著時代的進步,教材審核不僅應該更加嚴格,也應更加開放。一個高級語文老師未必能夠挑出一個醫學低級錯誤,這就要求審核者不妨根據內容約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審閱。與此同時,審核者也不妨多點“互聯網+”的思維,比如將擬用課文放在教育平臺,多請一線老師品讀,往往他們更獨具慧眼指出錯漏,過完這道篩子,有錯即改,有疑即清,為了教材,更為教育。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