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不知怎的,我又想起了霧靈山上的花草

2019-11-2 14:18  |  作者:朱全弟  |  來源:上觀新聞


  摘要:山上花草的植株普遍矮小,大多伏地而行,豈止其貌不揚,簡直卑微茍活。它們也想高大威儀,但是狂風吹過,只能匍匐而生,或集成墊狀、半球體,這樣才能存活。
  
  霧靈山,以前竟未知,乃不聞也。到達河北承德市興隆縣,方知海拔2118米的霧靈山主峰為燕山山脈的高峰之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93%。我們下榻的縣城邊上的花果山莊,即在此山腳下,出發前去僅一個小時的路程。我的內心雀躍,非去不可了。
  
  山不在高,太高攀援苦。霧靈山似乎適中,路也好走,雄奇秀美,一樣不缺。山,見慣了,看多了,心里自然會有一桿秤。時維六月,也許雨季未到,倘若以南方的山衡量之,不足的就是一個字:干。奈何?地域使然。這里,不像南方水量充沛瀑布隨處可見,連山澗都是溪流飛濺。當然,除此而外,霧靈山幾乎沒有能夠挑剔的了。
  
  上山到達平坦處,環顧四周,了無遮掩,俯瞰山下就是密云區,天氣給力能見度再高一點的話,左前方可以遠眺北京城。植被茂密,樹木蓊郁,山峰蒼翠不留一點空白。滿目青山,庶幾與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景色一致無疑。眼前就是一座聳立的山,頗有獨秀峰的況味,到了更高的山頂回眸一瞥,不禁大喜過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登頂,兩塊磐石分別鐫刻“燕山主峰,京東之首”八個大字。我來不為其高,甚至不為養眼怡情的峰巒疊翠,而是發現了霧靈山為高山花草怪象立碑寫下的兩塊文字說明牌子。人們總是贊美高山上的大樹森林,何曾留意過腳下的小草野花?
  
  此刻,為它們,我駐足,我忖思。山上花草的植株普遍矮小,大多伏地而行,豈止其貌不揚,簡直卑微茍活。它們也想高大威儀,但是狂風吹過,只能匍匐而生,或集成墊狀、半球體,這樣才能存活。在大自然淫威的逼迫下,它們一定也在探索,花草的莖基部緊貼地表,最后竟然能在狂風肆虐時可以站立不倒。它們重心低,不,身體就是埋在土里,露出地面的些許葉片花蕾,正好接受雨水和露水。山上就那么一點點而且低得可憐的積溫,促使這些高山植物不得不在極短的時間趕緊開花、結籽、完成自己哪怕渺小也是絢爛的綻放。它們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的同時,也用銀色的纖毛散射紫外線,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再用大而艷美的花,來吸引高山上少得可憐的昆蟲來傳遞花粉延續后代。
  


  春夏季節,鮮花盛開,它們躲過餓了一冬的草食動物的啃食滅種,其艱難困苦,自不待說。植物不像動物能夠奔走、逃跑,它們只能利用自身的毒性來警告和防御草食動物。它們還是智慧的有靈性的花草。
  
  人非草木,草木也有情,看你懂不懂。返程,我一路小心翼翼拾級而下。咀嚼花草,舉例有狼毒花、紅景天。前者拍了一部電視劇,后者更是進藏時人人皆知,它是高原混沌下的一帖清醒劑。蹲下身子,扎根大地,紅景天一旦入藥竟能爆發出如此巨大的作用,解人于萬般無奈之際。登斯山也,再也不敢小覷不起眼的花草了。
  
  好在,我總算還不缺乏醒悟。次日,在農民詩人劉章老師的故鄉,寫歌謠入選小學課本的程宏明老師,不期而遇三位小學生。在同學們當場一字不差全文背誦兩首歌謠的時候,同行的作家們都興奮異常。我也抓住時機拿出小本子請程宏明老師為學生們題寫一句勉勵的話。他寫的是:“葵花朵朵向陽開。”
  
  一旁一位28歲的青年作家悄悄地告訴我,他也是讀著如今82歲的程宏明老師的歌謠長大的。
  
  晚上與程宏明攀談,他隨口一句:這次來的作家,大多數不是專業作家。是的,霧靈山花果山莊淹留十日,基層走出來的居多,都是伏地而行然后躋身文壇的作家,幾十萬幾百萬的文字堆砌,都有建樹,最后走到一起來了。他們一如霧靈山上的花草,風姿各異,在我國的文學百花園里并不起眼,但誰又能說這一片墊狀的或半球體的草色花香不是一片風景呢?
  
  我們也許只是花花草草,在漫山遍野中燦爛一瞬,卻耗盡了畢生的心血。想起予人悅目進而會心一笑乃至不無啟迪的片刻,庶幾可以欣慰也。
  
  程宏明和妻子高淑英是一對從事兒童文學的作家伉儷。程老師的兒歌有兩首收入我國小學課本,也有收進海外的教科書的。那天,他給我們念了一首《紐扣》,那真是下筆平易寓意千里的好歌。高淑英老師也有作品,76歲高齡的她,朗誦起來還是一口純真童音,令人吃驚。或許可以說,是對孩子深沉的愛,使得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依然保持著純潔無瑕的嗓音。那幾日,我們閑時聊天唱歌,但他們老夫妻倆卻抓緊時間在房間里寫稿。程老師說,那是一本幼兒園的兒歌有聲讀物,催著要交稿。這么賣力,我有點心疼。再一問,他們這樣拼命,完全是為了孩子,因為出版方是朋友,所以沒有稿費。我竊議,太過了。然而,程老師淡然地一笑:不能因為沒有稿費就不做那件事了。
  
  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需要歌謠,就覺得自己責無旁貸。
  
  不知怎的,我又想起了霧靈山上的花草。可是,令我吃驚的是,程宏明老師并不是一開始就是搞兒童文學的,他是退休后才轉型的,選擇以創作兒歌為己任,20多年孜孜不倦地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兒童歌謠。在我的眼里,他是大樹,卻彎下了腰,匍匐在大地上,心甘情愿地為孩子們寫兒歌。雖然,從事兒童文學的兩位老師,老了,個子縮了,背也佝僂了,但他們的形象卻因為品格的升華變得高大、親切。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