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上,肢體戲劇《南柯一夢》演出正酣;咖啡館內,環境戲劇《美‘喵’人生》先聲奪人;校門口即將出發的公交車上演《最遠的71路》……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暨青年藝術創想周昨天揭幕。未來一周內,六部委約作品及近百場劇場演出、教室演出、戶外演出、專家講座、視覺展覽等活動,將在上海戲劇學院華山路校區、馬蘭花劇場、黃浦劇場等連續上演。
年輕有活力敢嘗試沒束縛
作為藝術節品牌活動,“扶青計劃”已步入第8年,今年迎來7位青年藝術家的六部委約作品。昨天委約作品《雙城記》亮相黃浦劇場,該話劇改編自劇作家梁贊諾夫《命運的撥弄》。主創周濤在保留原作戲劇張力的同時,把故事“穿越”至21世紀,凸顯“物質的壓力從未消失,人類對愛的真摯探尋才是永恒”的主題。同一時間,音樂會《彼岸》亮相馬蘭花劇場,委約作品《際空之響》首演,主創徐志博力求通過新媒體技術使音樂超越“聽覺”。
《捉影》今明登陸上戲新空間劇場,其靈感來源于古代傳奇故事《鏡花緣》,劇本完成于2017年底,今年4月與“扶青計劃”不期而遇。《捉影》借由“影子”這一核心意象設置三段皮影戲表演,也是人物關系的3次反轉。在“扶青計劃”復評現場,評委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是這些影子如何在舞臺上呈現。《捉影》劇組決定將傳統皮影、人影和人偶同臺,給出滿意的答卷。最后一段“龍和虎”的華彩表演中,京劇武生出身的演員籍興凱戴著虎頭,手持虎形杖頭木偶,一邊自述身世,一邊操偶表演。出現在舞臺上的老虎杖頭木偶由福建非遺傳承人楊亞周設計制作。《捉影》導演朱志鈺還巧妙地將劇中意象化片段,用戲曲唱念做打的程式編排出來,“沒有戲曲底蘊的觀眾也能看懂,這是對傳承的尊重,也是創新的魅力。”
《捉影》7位演員分別來自話劇、戲曲、舞蹈、木偶等不同的專業背景,主創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超過26歲。在制作人方丹杰看來,這正是“扶青計劃”的特點,“年輕、有活力、敢于嘗試、沒有束縛。”“扶青計劃”導師孫孟晉看著《捉影》從劇本落地到走入劇場,一步一個腳印成長,“我們在初評時候就注意到這個劇本很有意思:荒誕離奇與巧妙對應,是一部探討藝術與生存關系的好戲,剝開人性外殼的意識覺醒,特別期待它的舞臺呈現。”
更多長三角新作明年亮相
前晚先期亮相的委約作品舞蹈劇《易》、現代舞《冷感人》和新媒體表演《分身·源啟》都充滿年輕創作者的思考。《易》靈感來源于《易經》,主創李源借由“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當代舞融合古典舞,希望啟迪當代人尋找心靈的一隅歸屬;《冷感人》通過主創段婧婷、錢婷婷的多元藝術創作,詮釋現代人的“冷感”;《分身·源啟》取材于《山海經》,主創張屹南借由新媒體技術及諸多媒介幻化出古老的神話傳說,構建了一個虛擬與真實交織的世界。
經歷多年發展,“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暨青年藝術創想周已在全國及海外打響知名度,成為未來新星的展示平臺。在上戲實驗劇院,“藝術行動”中央音樂學院室內歌劇展演專場亮相;在黑匣子劇場,是由北京電影學院帶來的話劇《我想很早認識你》,以話劇《俄狄浦斯》驚艷2018年“青創周”的羅馬尼亞錫比烏國家劇院帶來的話劇《記憶碎片》。明年起,還將有更多長三角地區藝術院校青年學子的新作亮相這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