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西路860弄1號前是一個花園。晚風徐來,空間敞亮,大家捧著西瓜,一邊吃一邊聊著天,直到月滿西樓,才盡興而歸。趙開生現在閉起眼睛,回想當時大家到底都聊了什么。大家聊白天演出時碰到的種種事情,聊彈詞、聊二胡、聊琵琶,竟然沒有聊過吃喝享受的事情,也沒有聊過去哪里玩。年輕時的人們,好像總也不知道困倦。記憶里的那些夜晚,他們聊到起勁,還會開腔唱起來,或者動手演奏起來,悠揚的調子,隨著晚風飛揚,一如當年的青春,永遠生氣勃勃。
夜書場結束,趙開生回到宿舍,此時其他演員也結束演出陸續回來。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候,現在剛剛開始。
1962年,新成立的上海市人民評彈團(今上海評彈團)在搬過幾次家后,此時已經搬入今南京西路860弄1號一處洋房一年。大房子底樓是排練廳,過街樓連接到邊上的小房子,下面是食堂,上面是演員宿舍,每間宿舍不過四五平方米,供給團里的外地來滬單身演員住宿。
常熟青年趙開生這一年26歲,剛剛入團兩年,就住在這里。每晚演出結束后,他回到屬于自己的這一小間,和其他評彈演員一起吃點夜點心。夏天的夜晚,大家開幾只西瓜,一人捧半只,坐在門口。
那時的南京西路上沒有高樓,沿街多為二層樓的房子,南京西路860弄1號前是一個花園。晚風徐來,空間敞亮,大家捧著西瓜,一邊吃一邊聊著天,直到月滿西樓,才盡興而歸。
年過八旬歲的趙開生現在閉起眼睛,回想當時大家到底都聊了些什么。大家聊白天演出時碰到的種種事情,聊彈詞、聊二胡、聊琵琶,竟然沒有聊過吃喝享受的事情,也沒有聊過去哪里玩。
年輕時的人們,好像總也不知道困倦。記憶里的那些夜晚,他們聊到起勁時,還會開腔唱起來,或者動手演奏起來,悠揚的調子,隨著晚風飛揚,一如當年的青春,永遠生氣勃勃。
(趙開生演出照)
南京西路860弄里的別墅
今天在地圖上查南京西路860弄1號,可以看到此處標記著上海評彈團,同時也是鄉音書苑所在地。
靜安文史館提供的資料顯示:南京西路860弄1號,原來的地址門牌號為靜安寺路830號。1947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上該處標注的信息較多,有“南海花園”“社會部全國合作社物品供應處”“合作廣播電臺”“浙滬警備司令部義務稽查大隊”“上海市公訓同學會”。
1949年前,《申報》中關于該地址記錄較多的是“南海花園(飯店)”信息。大抵在1945年8月至1947年8月,都可以在報上見到這座花園的各式廣告,從內容來看,應該是家川菜館,但還兼具了消夏、聽歌、跳舞、焰火、游園等娛樂休閑活動,更有駐場歌手及舞者。在“南海花園”內還有過一家民營電臺——大約創辦于1945年底的合作廣播電臺。
(靜安區文史館提供南海花園在申報上的廣告和老照片)
資料顯示,1947年之后這一地址成了民盟上海市的機關所在地。《寧波民盟史》(中國民主同盟寧波市委員會著,群言出版社,2012年)一書中記載該處為“中國民主同盟華東執行部”,而《中國民主黨派上海市地方組織志》(陶人觀主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一書則顯示臺盟上海市委員會成立大會1949年7月31日在此舉行。
1951年11月20日,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宣布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1958年改為上海市人民評彈團,即今上海評彈團)成立,第一批18位藝人入住延安中路549號集訓。1961年,因為延安中路同時有上海雜技團,上海評彈團搬離此處,先去他處,后搬到南京西路860弄至今。
聽著母親紡紗聲的少年
趙開生和評彈名家陳希安一樣,都是常熟的鄉里鄉親。這一片土地,似乎是孕育評彈的天然苗圃。
趙開生幼年喪父,家境拮據。無力負擔房租的母親,只能帶著兩個兒子去家族祠堂里棲身。母親白天為人漿洗衣服、繡花,夜里還要紡紗。祠堂里沒有電燈,晚上只有一小盞油碗,點亮里面插著的幾根燈芯作為照明。母親在這樣微弱的光線里徹夜紡紗,小小亮光襯托出周圍黑影憧憧。年幼的趙開生見此情景總是害怕,一直依偎在母親身邊,即便困得頻頻頭點地,也不敢一個人回房去睡覺。許多年后,當他唱起《珍珠塔》里有關紡紗的字句時,童年場景總會回到眼前。
祠堂里也住著另一戶人家,那人是評彈票友,正式拜過師父下過海。平時在祠堂起居,他總是吟唱不已,久而久之,趙開生耳濡目染,也學會了四句《方卿見娘》。趙開生十歲那年,常熟電臺開播,這位鄰居帶著趙開生前去湊熱鬧。趙開生的第一次亮嗓,就是在故鄉的電臺里唱這四句《方卿見娘》。
見孩子是這塊料,趙開生的過房娘是陳希安的母親,就將他推薦給已經在上海一炮打響的評彈名家陳希安。陳希安將趙開生帶到上海引薦給周云瑞為徒。由于家境太過貧困,趙開生拿不出拜師的酒宴錢。1949年3月,在周云瑞生日時,他在陳希安的安排下給周云瑞拜壽,同時也算正式拜師。
把一生都給了評彈
到了上海,住在周云瑞家里,地點在淮海路大方布店對面。師父在經濟上不計較,反而常給他零用錢,鼓勵他有空就多去看電影,去大世界,也去其他劇院,多看看京劇和其他種類的藝術樣式。大上海繁榮的演出市場令人目不暇接,讓這個鄉下來的少年大開眼界。
上海解放在即,為避時局不穩,師父讓趙開生先回常熟,等到1949年秋天,局勢穩定下來,趙開生再回到上海繼續學習。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初,傳統長篇書目一度不能演,周云瑞將一部《珍珠塔》劇本交給趙開生,囑咐他回鄉研讀。師父說:“如果還能演出,就好好去演。如果不能再演出,你就早點學一門別的手藝謀生。”回到常熟后,趙開生巧遇童年的同學、后來也一起學評彈的饒一塵,兩人拼檔演出,在蘇浙一帶漸漸有了名聲。趙開生1959年加入上海長征評彈團,此后又和饒一塵先后加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團(今上海評彈團)。他們都沒有去學別的手藝,而是把一生都給了評彈。
在上海評彈團,趙開生說表細膩,彈唱工整,所譜的毛澤東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尤為成功,影響很大。到1978年結婚之前,趙開生一直住在南京西路860弄,這幢別墅,成為他的事業和生活的見證。
而這幢房子,也在時代的變遷中慢慢變化。周邊高樓漸起,夜晚坐在花園里乘風涼也看不到外面風景了。到了上世紀80年代,蘇浙滬等地的一些書場關閉,評彈演出受到一定的影響,且上海原有的書場設備陳舊,因此興建書場成了演員和聽眾的強烈愿望。1985年,上海評彈團決定征集社會資金,將排練廳改建為高檔書場。先后與二十多個單位協商洽談均未成功。
1984年底,常熟福山鄉華福實業總公司成立,上海評彈團前往慰問演出。當得知評彈團的愿景后,公司即與評彈團簽訂了合同。曾貢獻出許多優秀評彈演員的常熟,這一次又為上海評彈團提供了投資。1985年11月5日,由陳云題寫匾額的“鄉音書苑”書場在南京西路860弄開張,半年即演出160多場,場場客滿。
(鄉音書苑內景和外觀)
評彈演員趙開生 ,1936年出生于常熟。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師從周云瑞習藝,1959年加入上海長征評彈團,1960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團(今上海評彈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