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保利秋拍:李可染《丹霞秋色》2012.5萬成交

2019-8-24 09:49  |  作者:陳小利  |  來源:雅昌藝術網專稿

  2018年12月7日晚,北京保利2018年秋拍“中國近現代書畫夜場”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本場共90件書畫精品上拍。其中,李可染《丹霞秋色》1750萬元落槌,加傭金最終以2012.5萬元成交。(拍前估價:1800萬-2200萬元)

  

  李可染《丹霞秋色》1964年作 鏡心 設色紙本  
  畫67×46.5cm;詩堂
  
  本件《丹霞秋色》為李可染于1964年在北京所繪制。《丹霞秋色》繪制前一年,李可染曾創作《丹霞楓林》(1963年1月作),與《楓林》比較,畫面構圖、山巒江面布置,色彩處理等各方面均有極大的相似性。我們可以將這兩幅畫進行比照,連同此時期所繪制的其它重要畫作,深入體會當年李可染繪制時的心路歷程與思想軌跡,進而理解《丹霞秋色》的重要性和藝術價值。
  
  《丹霞秋色》畫面的山石丘壑來自于粵南丹霞地貌,這與六十年代處李可染數次去從化的經歷相關。1962至1964年,李可染三次南去北歸,往返北京與嶺南從化,作為畫家長期跋涉、行腳生涯的憩息之地,也是他養精蓄銳、精神安頓升華的處所,那里有許多故知新交,附近丹霞山色亦成為他畫筆下題材。在畫家李可染的眼中,從化附近的丹霞地貌無疑是天然圖畫,厚重的紅色砂巖與山石的結構層次,正是李可染在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創作過程中所孜孜探求的表現形式。1963年,李可染畫《丹霞楓林》題曰“一九六三年一月,吾來嶺南從化修養。三月,抱病隨六七友人游粵北丹霞山,別傳寺外西望得此一景。歸后數月,草草寫其意,并點綴楓林,改作秋色,雖與實況不盡相同,然符丹霞情趣,不讓赤城霞也。”丹霞本無楓樹,楓林與紅葉則是北方秋季景致,李可染將來自嶺南的丹霞地貌與北方的秋景楓林進行了完美的融合。
  
  “采一煉十”是李可染山水創作一個核心特征,在李可染先生看來,是把“寫生”看作面對大自然,去采集原生態礦石。把“創作”視為“百煉鋼化繞指柔”,高度提煉、純化的過程。1964年,李可染再畫《丹霞秋色》,我們可以由此鑒賞和把握可染山水轉型,變“寫生”為“意構”,化“寫境”為“造境”的具體契機。與《丹霞楓林》相比,《秋色》畫面遠景的層巒有所刪減,畫家移去了此前《楓林》的長題,使得全畫的的視角更加開闊,氣氛愈加明朗。雖然左側僅題單行數字,卻同樣維護了畫面的整體效果,而不減畫面的通透效果,更能體現畫家“采一煉十”的藝術追求。
  

  左:李可染《萬山紅遍》1964年
  李可染畫作拍賣世界紀錄 保利2012春拍 成交價:
 右:李可染《丹霞楓林》70×46cm 1963年作
  
  2011年秋拍 成交價
  
  《丹霞秋色》中所具備藝術元素,與《萬山紅遍》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是《萬山紅遍》系列誕生的前奏和序曲。李可染在1962年至1964年間共創作了七件《萬山紅遍》題材的作品,第一幅、第二幅均畫于廣東從化,時間是1962年、1963年,剩下五幅皆在1964年創作于北京西山。《丹霞秋色》色調偏暖赭,不似《萬山紅遍》采用朱砂那樣如火如荼;它嘗試“積墨法”、“積色法”——黑、紅、赭三色交融交織。全畫采取“S”形構圖,江水由遠及近,江面上一線魚貫而行的小船和帆桅,占據了全圖“畫眼”的中心位置,畫中江面的留白,與兩岸厚重的山巒形成強烈的對比,與《萬山紅遍》畫典型圖式的“飛瀑直下,錯落小屋”迥異,倒是與《漓江》初探“以大觀小”的構圖法同理同趣。
  
  陸儼少題詩堂
  
  《丹霞秋色》后由山水畫家陸儼少題寫詩堂,兩位畫家于現代中國畫壇素有“南陸北李”之稱,二人同畫山水,風格迥異,又惺惺相惜,陸儼少稱此件為“可染妙筆”,堪稱藝壇之佳話。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