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動的歲月”專訪之六:一棵昂揚勃發的“小草”
——訪劇作家何兆華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這首名叫《小草》的流行歌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確實流行得十分紅火,用“家喻戶曉”來形容,可謂一點也不過分。直至今日,走進卡拉OK歌城,這首歌曲仍然是自娛自樂者們喜歡點擊演唱頻率頗高的歌曲之一。
在初夏的一個上午,當筆者約好采訪這首歌曲的詞作者之一何兆華老師時,這位已年高78歲的何老師,竟已早早地從他居住的四樓走下來,在生活區的小道上等候著,這讓筆者真正感受到這位老人的親切和藹之情。
飄飄然,高考“走麥城”
從讀初中起,何兆華就熱愛上了詩歌,學校的閱覽室,是他課余時間最喜歡待的地方,全國各地的好多種文藝刊物,都能引起他閱讀的興趣。他曾立志要報考大學的新聞專業,做一名新聞記者。然而事與愿違,一次偶然的事情,使他與音樂結下了一生不解的緣分,并從此在這條道路上艱難跋涉,一直走到今天。
何兆華忘不了中學里那一次改變他人生道路的合唱演出:“在一次演出之前,領唱的男同學突然聲啞了,沒法參加演出。帶隊老師就在合唱隊的隊員中選了三位同學試領唱,我是其中之一。通過試領唱,帶隊老師和其他隊員們一致選中了我。演出結束后,我就在學校中小有名氣了。“
初中畢業前,經老師介紹,何兆華參加了由南京市團市委主辦的“中學生合唱團”,開始學習多聲部的合唱,這讓他對音樂更加入迷了。進入南京八中讀高中后,在高中老師的支持下,他繼續參加“中學生合唱團”的活動。此時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合唱團開始了重新考試入團并分組,通過考試,何兆華被錄取并分到了“獨唱小組”。此時的合唱團,已經辦得很規范了,合唱團組織“獨唱小組”的隊員到南京市師范學院的音樂系參加培訓,其中,何兆華還享受到由教授級老師給予個別輔導的待遇。通過一段時期的學習培訓,何兆華的歌唱水準明顯升華,高中畢業前,他在學校里已擁有了一批“粉絲”,同學們都已經稱他為“歌唱家”,他自己也顯得很得意。
在報考大學時,何兆華先后參加了南京藝術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和中央藝術學院的招生考試。他自我感覺參加這三個學院的考試得還可以,特別是解放軍藝術學院的一位考官,在他考完后,還對他表示了一番贊賞,說是一定會錄取他的,并讓他不必再去其它學??荚?。此時的何兆華,心中自認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已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了,他也就不再溫習普通高??荚囌n程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不知什么原因,在三個藝術學校的招生發榜名單中,均沒有“何兆華”的名字,他落榜了。而給他發來錄取通知書的竟然是“鎮江汽車制造??茖W?!保凰麩o情地拒絕了。
何兆華立志從事歌唱的夢還在做,報考音樂學校的愿望仍在燃燒。高考落榜后他并不息氣,全力以赴第二年的高考。他參加了好多音樂輔導講座的聽課,在家里自學聲樂課程,專心致志的練唱《在那遙遠的地方》,他的奮斗目標仍然是“解放軍藝術學院”。在第二年高考前,何兆華找到了去年報考解放軍藝術學校時曾夸贊過他的那位考官趙凱,向趙凱表明了再次報考“解放軍藝術學院”的愿望。可趙凱說他自己并不是“解放軍藝術學院”的人,而是南京軍區的,去年僅僅是為“解放軍藝術學院”前來招生做一些行政方面的組織工作。趙凱告訴何兆華,今年“解放軍藝術學院”不來南京招生了,但他知道何兆華的歌唱實力,可以推薦他去報考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問何兆華是否樂意?去部隊的歌舞團多好啊!何兆華當然樂意了。沒過幾天,通知何兆華考試的信函就來了,當他趕到考場才得知,招考的并不是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而是南京軍區“前線歌劇團”。什么叫歌???何兆華飄忽在云里霧里:“不管它了,考了再說,還不知能否考上呢?!闭l知等他考完后,主考官——著名二胡演奏家、歌劇《紅霞》的曲作者、南京軍區“前線歌劇團”副團長張銳,即刻告知何兆華:“你被錄取了!”
用何兆華的話說:“張銳的這句話,奠定了我的軍旅生涯,也奠定了我的歌劇終身?!贝藭r是1961年,何兆華也年僅20歲,正是朝氣蓬勃之時。
喜孜孜,《芳草心》獲獎
成為“前線歌劇團”隊員的前幾年,何兆華主要是唱歌、下基層進行演出。后來提干后,逐步地開始參與創作,第一次參與大型作品創作的是1970年與另2位部隊創作員一起創作了歌舞劇《百萬雄師過大江》,因當時文化大革命運動還沒有結束,所以作品出來后只演出了幾場,就不了了之了。1973年,部隊撤消了前幾年合并的“宣傳隊”體制,又重新恢復了“文工團”的建制,此時的何兆華已經開始專心致志地創作歌詞了。
1982年的冬天,“前線歌劇團”團長和政委,把何兆華和王祖皆找去,要他們同去上海觀摩并選擇可供上演或改編的歌劇劇目,并邀請王祖皆的妻子、前線歌舞團的作曲家張卓婭一起前往。在前往上海之前,團領導要求未來的作品盡量不要與現有的“紅”字頭歌劇(即《紅霞》、《紅珊瑚》、《洪湖赤衛隊》等)主題重復,要搞一個具有歌頌當代社會意義題材的歌劇。
在上海期間,何兆華等三人先后觀看了滬劇、越劇、淮劇、話劇、評彈等眾多劇目,最終三人一致認為,評彈和話劇同名的《真情假意》最為適合改編。該劇題材主要表現的是:一對外貌相同、境界迥異的孿生姐妹,面對利益與道德的考驗,分別選擇了不同的價值取向,從而走出了截然相反的人生情操路徑。該作品戲劇沖突明顯,富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含義,很適合改編成歌劇。經領導討論,同意了何兆華他們的改編意見,并很快地成立了創作小組,由創作室主任俞頻(即張卓婭的母親)為負責人,向彤、何兆華為編劇執筆并作詞,由王祖皆、張卓婭作曲,蘇駝任導演。
向彤是何兆華十分敬重的一位恩師,在文藝創作上給予他很大的幫助,這次能與恩師一起創作,何兆華心中是非常高興的。作品很快地就改編成功,定名為《芳草心》,并在1983年投入了數十場的試演。1984年春節前夕,國家文化部藝術司司長李剛和中國歌劇研究會執行主席、上海歌劇院資深導演張拓,觀看了《芳草心》的演出,對劇本大加贊賞,認為是一部很有思想價值的好戲,同時也提出了兩點修改意見:一是要增添一首優美的、適合于劇情的主題歌;二是要增添一兩段深情的、有助于挖掘人物心靈感悟、特別是披露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詠嘆調,并希望同年的夏季到北京參加演出。
根據兩位專家的意見,創作組在無錫的一個偏僻軍營里,對作品進行了封閉式的修改。室外是白雪紛飛,室內是守燈苦思,向彤與何兆華倆人是徹夜不眠,一首主題歌就讓他倆頗費了一番心思,既然作品叫《芳草心》,那么主題歌就離不開“草”字。倆人在房間里廢寢忘食地進行構思創作,幾經推敲,一首意蘊涵蓋、精練生動的主題歌詞就出來了,原本將主題歌名定為《芳草》,但經倆人權衡再三,還是覺得以不加任何美譽的《小草》為好。
1984年夏季,《芳草心》在全國歌劇座談會上進行了演出,受到極大的好評。而此時文化部正在北京舉辦“1984年全國話劇、戲曲、歌劇、現代戲觀摩演出”活動,文化部臨時通知歌劇《芳草心》參加演出。在演出過程中,觀眾們給予了幾十次的掌聲。而演出的結果更讓整個劇組喜出望外:作品獲得了編劇、作曲、演出、主角、配角的一等獎,同時還獲得了音樂伴奏獎、舞美設計獎等共9個獎項,時任中央宣傳部長的賀敬之在看了演出后說:“很好很好,還不是一般的好,有可能載入史冊。”該劇還受邀進入中南海演出。
劇組回到南京后,軍區為兩位編劇、倆位作曲、導演和女主角共6人,頒發了二等功軍功章,女主演房新華還獲得了國家級“梅花獎”的演員稱號。中國劇協還頒發了“曹禺優秀劇本獎”,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專門為《芳草心》拍攝了彩色歌劇電影。而主題歌《小草》,也迅速地在大江南北的街頭巷尾里傳唱開來,房新華還受邀在1985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了《小草》。
樂呵呵,小草也昂揚
1988年,何兆華從前線歌劇團轉業到上海歌劇院,先在上海歌劇院創作室任編劇,1995年任上海歌劇院常務副院長,在他即將提拔為院長時,正逢上海文化系統的體制改革“拆二建一”,即撤銷原上海歌劇舞劇院、上海樂團原有建制,成立上海歌劇院。上級領導要求何兆華策劃組建,他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方把這三個單位合并成新的上海歌劇院,上級任命何兆華為新組建的上海歌劇院院長兼副書記。
何兆華坦言道:“因受經費的制約,歌劇院要創作出大型歌劇是有一定難度的。但事在人為,在一些好朋友的經費支持下,我們也搞過了幾個西洋歌劇,包括在八萬人體育場演出的《阿依達》等。我們歌劇院自己也創作演出并有一定影響的《太陽鳥》?!?/div>
值得一提的是,在何兆華主政期間,上海歌劇院曾將話劇《雷雨》改編成歌劇搬上了舞臺。《雷雨》是經過精細的劇本論證和音樂打磨而改編成歌劇的,并以音樂會的形式在上海大劇院及大專院校演出,使之日趨成熟,為該劇后來的起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何兆華整天忙于行政工作,自己搞創作的時間越來越少,但他仍然忙里偷閑地創作了好多作品,如音樂劇《第十三棵懸鈴木下》、輕歌劇《風流四季》、室內歌劇《那燈光就是我的家》等,而這些作品又大都是在病床上寫出來的。 他還為許多電視劇創作了主題歌或插曲,如《有一個故事叫從前》(電視連續劇《小紹興傳奇》主題歌)、《七彩瓜瓜園》(百集少兒系列電視劇插曲)等。與此同時,他還創作了上百首愉悅清新的短詩作品。2001年4月,何兆華從上海歌劇院退休了。
退休后的何兆華,遠離了繁雜的行政事務,屬于他自己的創作時間也更充足了,他被上海詞界的朋友們推舉擔任了“上海音樂文學學會”會長,率領上海詞界上的朋友們縱橫詞壇。對何兆華來說,退休后成了他創作上的第二個青春期,他先后受邀為上海世博會、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單位的重大活動創作了歌詞作品,還創作了一批合唱歌曲,如《祖國萬歲》、《鐘聲》(與朱良鎮合作)、《七月》(與陳念祖合作)等,特別是在改革開放30周年期間,創作了大型交響合唱《太陽?大地?人》,由上海歌劇院隆重推出。同時,很多單位也找上門來約他寫歌劇,他先后為哈爾濱歌劇院創作了校園輕歌劇《太陽?汽球?流行色》,為浙江嘉興文廣局創作了音樂劇《五姑娘》,《五姑娘》演出后獲得了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的“文華大獎”。他還應邀為不少企業寫了企業歌,他自我感覺比較滿意的是為上海移動公司寫的企業歌《天地在我手中》:“天地在我手中,世界隨我移動,歲月再也沒有盲點,人生一路暢通……?!庇伤睦蠎鹩延∏嘧髑?,王麗達演唱,此歌在網上還流行得十分活躍。
近年來,何兆華的歌詞創作還涉及到一個新的領域——佛教界。他先后應邀為上海玉佛寺、江蘇佛教學會等寫了許多“僧歌”。他2004年應邀創作的一組《靈山梵音》,由江蘇佛教音樂團在江蘇佛教界進行巡回現出;2005年11月,他應邀為江蘇省佛教學會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海峽兩岸佛教贊頌和平晚會”寫了“僧歌”。他還為中國佛教協會舉辦的“第四屆世界論壇”開幕式,撰寫了主題歌《同愿同行》,由廖昌永、劉戀演唱。
何兆華所從事的法定工作退休了,但他的業余創作并沒有退休,他的作品仍然層層不斷地涌現出來,在藝術品質上更加顯得成熟和完美。正如著名作曲家、原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南京軍區文化部長、前線歌舞團團長沈亞威所言:“他是在不斷精益求精,從不止步于原有的成就?!?/div>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在與何兆華的言談和他的作品中,筆者仿佛體會到了那種昂揚勃發的“小草”精神!
采訪于2019年5月24日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