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來自東海岸邊的詞人 ——訪詞作家黃持一

2019-5-6 16:39  |  作者:孔鴻聲  |  來源:上海文藝網


  在上海浦東,臨近東海之濱的書院鎮文化活動中心內,有一間近70平方米的房間,室內的書柜和桌子上,鋪展著上千冊各種期刊和書籍,還有眾多的音盒、碟片等。雪白的墻面上,懸掛著多幅名家贈予的寶墨和中國詞壇大家與室主人的合影照片。請讀者不要誤會,這不是某個人的收藏室和展覽館,而是上海市浦東新區書院鎮政府,為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詞壇上勤奮創作而碩果累累的黃持一老師所建立的“黃持一歌詞創作工作室”,這是上海至今唯一的、由政府出面為一位業余詞作家所建立的、并對外公開展示的工作室。
  
  在陽春三月的一個上午,筆者驅車數十里第三次踏進這間工作室,與室主人黃持一暢聊了3個多小時。雖然筆者與黃持一相交已有40多年,而且在歌詞創作上也有過合作,也為他的歌詞作品寫過評論文章,但對他是怎樣走上創作之路,又如何獲得滿滿的創作豐碩成果,還是通過這次專訪所得知的。
  
  勤奮之樹,結出累累碩果
  
  提起黃持一的歌詞創作成就,可謂是收獲頗豐。他從1974年踏入詞壇至今,已經在全國各地的報刊雜志上發表歌詞及歌詞評論等作品2000多首(篇),出版了《長江浪》、《天女撒花》、《黃持一短詩歌詩選》、《歌詞創作輔導資料》等專著4部,有200多首作品在全國及省市級獲獎。
  
  作為一名業余的詞作家,黃持一的歌詞創作成就確實是讓人刮目相看的,他的歌詞作品在上海詞壇上創造了多個令人贊嘆的“第一”:如《種下1999棵團圓樹》(羅斌作曲),是上海專業和業余詞作家中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在歌詞創作上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作品;《祖國好比金鳳凰》(雅文作曲),是上海第一個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國教唱的歌曲作品,并被團中央等6個單位定為向全國推薦的十首歌曲之首;《我從小城來》(谷建芬作曲);是上海第一個被中央電視臺搬上春節聯歡晚會舞臺的曲目;《如今家鄉山連山》(余隆禧作曲)等16首歌曲被選入國家教委、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數十種教材,其中有些歌曲已被選入教材長達30多年之久,這也創下了上海詞壇之冠。
  
  據說,我國的各種公開與內部發行的相關報刊,每年刊發的歌詞作品就有數萬首之多,而能被作曲家們相中并為此插上音樂翅膀的歌詞只占了很小的比例,能譜上曲調再被歌手們演唱或流傳的歌詞,其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而黃持一算是詞壇上的一名幸運者了,他所創作的歌詞作品,不僅譜曲率很高,而且被眾多的歌唱家們所盡情演唱。筆者翻閱了黃持一的眾多作品并粗略地統計了一下,讓筆者驚贊的是:曾為黃持一歌詞作品譜過曲的著名作曲家就有20多位,其中有施光南、王洛賓、王錫仁、生茂、田光、唐訶、錢韻玲(冼星海夫人)、許鏡清、呂其明、金鳳浩、黃準、王西麟、羊鳴、姜春陽、孟慶云、馬駿英、戴于吾、楊庶正、谷建芬、趙恕心、頌今等。有些著名作曲家對黃持一的歌詞作品還情有獨鐘,如家喻戶曉的歌劇《江姐》曲作者之一羊鳴,就特別喜歡黃持一的歌詞,為他的歌詞作品譜寫了20多首曲子;又如原人民音樂出版社總編輯戴于吾,對黃持一的歌詞也是情之惟系,也為他的歌詞譜寫了20多首曲子,并積極地向歌唱家們推薦這些歌曲作品。正如著名作曲家、原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社長、《解放軍歌曲》主編田光老師在為黃持一花甲之年所出版的《歌詞創作輔導資料》所寫的序言中有過這樣一段贊譽:“黃持一的名字,不僅音樂創作界知曉,而且在中國文壇的許多名家心中早有印象,這是他從事文藝、音樂創作四十多年所取得的知名度。”
  
  黃持一所創作的歌詞作品,被上述這些著名作曲家插上音樂翅膀后,也受到了國內眾多著名歌唱家們的青睞:如李谷一、蔣大為、張也、呂繼宏、劉秉義、沈小岑、李丹陽、葉英、任雁、張暴默、佟鐵鑫、吳國松、張越男、劉嬡嬡、錢曼華等,都先后演唱過由黃持一作詞的音樂作品。
  
  黃持一在上海詞壇上所栽培的創作之樹,在他半個多世紀的勤奮呵護和精心滋養下,其結出的甜蜜之果,不僅滋潤了他本人的心靈,還香甜了全國眾多聽眾和觀眾的情感。
  
  棄財從文,走上創作之路
  
  黃持一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943年9月出生于上海南匯縣新港鎮(現更名為書院鎮)的農民家庭,大學就讀于上海財經大學財經金融系本科,1967年大學畢業時正逢“文革”時期,被分配到上海日用五金廠任倉庫保管員,因離家太遠,經上級部門調整轉換到上海刀片廠任政宣組科員,1975年又調到上海協昌縫紉機廠南匯分廠搞工會工作。1976年“文革”結束后落實政策,黃持一可以調回到財經系統從事他所學的金融專業,而此時他已踏上了歌詞創作之路,正努力地在歌詞創作上探索前行。所以,當組織上征求他的意見時,他毅然放棄了回歸財經系統從事所學專業的極佳機會,留在了工業企業從事政工宣傳工作。這一決定,可能是上海的財經系統少了一位金融理財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在上海的詞壇上,卻多了一位歌詞創作方面的優秀詞家。
  
  說起走上文學創作之路,黃持一忘不了60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1957年讀小學時,他的一位同村發小在《南匯報》上發表了一首小詩,在學校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讓他震動很大。他心想,自己也喜歡文學,也要學寫詩歌。從此,他熱衷于詩歌的學習和創作,在讀中學時,他的詩歌寫作已經得到了語文老師的贊賞,成了學校語文課的范文。此時全社會正掀起大煉鋼鐵的熱潮,他創作的有關大煉鋼鐵的詩歌,不僅被收入了學校編輯的詩歌集里,還被區文化館書錄張貼在南匯縣城人流最熱鬧之處——“南匯十字街詩畫廊”里展示。
  
  但要算得上是真兒八經發表的作品,那是他踏上工作崗位后所創作的一首新民歌《只因都是大寨種》,這是黃持一在正規的市級報紙上發表的第一首作品:“半坡金黃半坡紅,玉米高粱接蒼穹,十級臺風吹不倒,只因都是大寨種。”這首新民歌被當時的《解放日報》副刊編輯謝潛銘相中后,刊發于1972年8月20日的《解放日報》副刊上,1974年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收錄進《上海新民歌選》出版。此時,黃持一方是真正踏上了業余詩歌創作的征途。1976年5月,黃持一的《一根銀針驅病邪》新民歌作品,首次刊登上國家級刊物《詩刊》:“一根銀針驅病邪,笑看弟弟不再啞,全家合唱《東方紅》,嗓門最高就數他。”高漲的創作熱情,使他的新民歌作品接二連三地在《解放日報》、《文匯報》、《新華日報》、《工人日報》以及《詩刊》、《杭州文藝》、《山東文學》等數十家報刊上發表。而當時的黃持一,與歌詞創作還沒有搭上邊,還不知道歌詞創作是怎么一回事。
  
  癡迷歌詞,注重詞性“入樂”
  
  黃持一癡迷歌詞創作之舉,要從1974年他暫借到上海人民出版社說起。
  
  當時的黃持一在上海刀片廠工作,所從事的政宣工作也比較輕松。有一天碰到了康錚才詩人,他既是黃持一的老鄉,也是新民歌創作的詩友。此時的康錚才已被借調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新民歌”,因工作量較大正缺少人手,因而向上海刀片廠商借暫調黃持一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編輯“新民歌”。
  
  雖然借調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只有3個月的時間,但在這3個月中,對黃持一來說卻是文學創作上的一個大轉變,也是他從新民歌創作向歌詞創作的一個華麗轉身。因為在這期間,他不僅認識了著名詩人姜金城等人,更是結識了《工農兵歌曲》、《紅小兵歌曲》的編輯方立平、王牧群等人,在他們的指導下,黃持一創作了第一首歌詞《我為祖國站崗》,經作曲家譜曲、發表后并演唱開了,這讓黃持一很興奮,原來“詩歌”用這樣的格式寫出來是可以唱的,它比新民歌的傳播更加廣泛普及了。由此開始,黃持一癡迷上了歌詞創作。
  
  黃持一對歌詞創作的“癡迷”,不僅僅是熱情澎湃,關鍵是精心鉆研。他同許多詞作家一樣,是從寫詩轉為寫詞的,那么寫詩與寫詞又有什么不同呢?對于這一點,黃持一是有過深入研究、認真思考和多年實踐的。他在1983年5月給一位學生的回信中這樣寫道:“把歌詞等同于詩,或把詩等同于歌詞,均是不科學的。因為詩也好,歌詞也好,都有其自身的特長。不可否認,它們之間有著一些‘共性’,但是,它們的‘個性’是客觀存在的。什么是歌詞自身的‘特殊點’呢?歌詞的創作,從指導思想上看,是為作曲和演唱提供基礎,因此,‘入樂’是它本能的要求,而不是為閱讀和朗誦才寫的,這就是有別于詩的‘特殊點’。歌詞就是‘歌之詞’,能唱是其‘特長’的體現。”(摘自黃持一《歌詞創作輔導資料》——《在思考中寫下的……》一文)。難怪黃持一的歌詞譜曲率和演唱率這么高,關鍵是他在歌詞創作中精確地把握了兩個字——“入樂”。從“入樂”的角度去寫詞,能不引起作曲家的共鳴嗎?
  
  如獲得中宣部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的《種下1999棵團圓樹》作品,是黃持一歌詞創作至今獲得的最高獎。在臨近澳門回歸祖國的前夕,他很想寫一首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他試寫過多種角度,但總感到不滿意,后以種下1999棵“團圓樹”、“紀念樹”、“愛國樹”來比喻1999年澳門回歸這一難忘的日子,歌頌祖國大家庭的“歡樂”與“幸福”這一主題方為定稿。黃持一的歌詞基本都以比喻句入手,這種帶有民族特色和“鄉土味”的比喻法歌詞,很容易“入樂”,深受作曲家的喜愛。所以,《種下1999棵團圓樹》歌詞經貴陽歌舞團的作曲家羅斌譜曲后,在當地唱得很紅火,后由貴州省上報中宣部獲得了這一全國最高獎項。
  
  又如《綠葉贊》,是一首由戴于吾作曲、李谷一演唱、并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綠葉獎”的作品。1979年,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學代表大會”,這是被中國科學界稱之為“科學的春天”的大會,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尊重科學、敬愛科學家的熱潮。黃持一寫了首歌頌某科學家的歌詞寄給了戴于吾,但被戴于吾否定了,因為中國的科學家有千千萬萬個,還有很多是老百姓不知姓名的科學家,這種“掛一漏萬”的歌詞作品是唱不響的。黃持一接受了戴于吾的意見,重新尋找作品角度,他開始構思寫首贊美那些盡心盡力為祖國的科學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但又默默無聞不計名利的“無名英雄”歌詞,可思考了好幾天仍然找不到一個“入樂”的角度。一天,他騎自行車經過每天上班必走的“桃林”,看見一朵朵粉紅的桃花在春風中盛開,他陡然地想到:美麗的桃花會吸引自己的目光,為什么在桃樹綠葉蔥蘢之時,自己從沒有關注過呢?難道綠葉不美嗎?常言道:“紅花要靠綠葉扶”,那些無聲無息地奮斗在科學發明和創造事業中的科學家,不就是一片片綠葉嗎?他們是應該更值得贊美的人啊!當天,一首《綠葉贊》歌詞就一揮而就。戴于吾對這首歌詞鐘愛有加,精心譜曲后推薦給李谷一首唱,受到了聽眾們的好評。1982年被收錄進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谷一演唱歌曲選》,1983年又被收錄進《鳥翅》音盒。
  
  用黃持一的話說,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是他歌詞創作“入樂”和獲獎的高峰期,因而也是他與眾多的作曲家、歌唱家結下深厚情懷的友誼期,他很難忘那段使他在中國詞壇上有一席之地的“占領期”,因此他也成為東海岸邊的一位“知名人士”。
  
  大名入“志”,政府建工作室
  
  2006年,南匯縣新港鎮政府編寫《新港鎮志》,編輯們想到了黃持一:他可是新港鎮的名人噢!為此,黃持一不僅是大名和簡介入了“志”,而且還在“志”中介紹了他的9首歌詞作品,占了“志”中的好幾個頁面,這在新港鎮也成了一段美麗的佳話。
  
  2013年,此時已更名為書院鎮的鎮政府,為豐富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開始建造“書院鎮文化活動中心”,在活動中心即將落成進行內部文化項目編排時,鎮領導又一次想到了黃持一。一位鎮領導說:“黃持一是一位有著豐碩創作成果的歌詞作家,不僅在浦東新區、書院鎮是一位知名人士,在全市、全國都有很大的名氣。”他建議在新落成的“書院鎮文化活動中心”內,為黃持一建立一個“歌詞創作工作室”,并打造成書院鎮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這位鎮領導的提議,得到了書院黨政班子的極力贊成。
  
  現在,當人們走進“書院鎮文化活動中心”,一進門就能看到“黃持一歌詞創作工作室”的招牌高懸于墻面。前來參觀并向黃持一學習歌詞創作“取經”的人還真不少呢!市、區有關部門的領導還前來關心過問過,上海市音樂家協會音樂文學專業委員會在“黃持一歌詞創作工作室”落成不久,還專門與書院鎮政府在這兒聯合召開了“黃持一歌詞作品創作研討會”。
  
  黃持一,今年已是七十有六的高齡老人了,但歌詞創作的激情并沒減退,“抒人民之情,唱人民心聲,歌詞要有魂,讓旋律飛騰!”這是在筆者結束采訪時他留下的心聲!

責任編輯:黎指寒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