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谷音年輕時演出《潘金蓮》中的“挑簾裁衣”一折。(資料)
“身材不行了。這個年紀,減肥也減不下去。叫我不吃午飯?我也沒年輕人的毅力。”綠色外套、彩色絲巾,“昆大班”名家梁谷音一落座,讓人眼前一亮。要說老,沒人會這樣評價眼前的她。但她自己說,本月底在“東方名家名劇月”演出全本《潘金蓮》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了。“我不擔心體力,而是形象。”一向直爽的藝術家直接報出數據,“當初演潘金蓮時,我腰身1尺8。現在,2尺5寸半了。”
“像水桶一樣,怕人家笑”
“壓力很大。”一個多月前,新一年“東方名家名劇月”舉行發布會亮出菜單時,梁谷音說。昨天接受記者采訪,她依然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潘金蓮是要扎腰的,我挺恐懼。形象不行了,我沒自信。像一個水桶一樣,滾上臺,怕人家笑。”一邊說,她一邊在自己的腰上比劃。
《潘金蓮》源自昆劇傳統劇目《義俠記》,1987年,梁谷音在舞臺上恢復演出這出戲,在全國引起轟動,“梅花獎差點頒給我‘二度梅’,當時,這是沒有先例的。”這不是梁谷音第一次演潘金蓮,14歲時她就跟老師學過這出戲,年紀小小被評價為“就是演潘金蓮的料”,讓她至今回憶起來仍有些不服氣,“潘金蓮是要有點妖骨的,不然就成了紅娘;潘金蓮要媚里帶點邪,可愛里有點歪。但我在生活里,完全不是這樣的。”但就是梁谷音的潘金蓮,讓香港作家施叔青特意在報紙撰文,贊其“把媚、恨、愛以及一絲風騷都結合在一起,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潘金蓮。”她演的《爛柯山》里的崔氏,則讓著名畫家程十發評價,“一顰一笑,都翩翩入畫”。
“我演的戲都是昆劇傳統戲中比較異類的,無論是《潘金蓮》還是《爛柯山》《蝴蝶夢》。如果說昆曲給人比較素雅的感覺,潘金蓮就像是一朵帶刺的玫瑰花,是五彩繽紛的。”梁谷音有“性格演員”之稱,在她的代表作里,幾乎都是不尋常的女性角色,但梁谷音不愿用“壞女人”簡單地歸納她們。“不要歌頌,也不要貶低,就按照劇情去演。”這是她演“潘金蓮”的心得。
除“挑簾裁衣”,都有改動
梁谷音說,她當初恢復的《潘金蓮》完全按照傳統《義俠記》來演,但除了“挑簾裁衣”這一折,其實其他地方都有改動。“我有一個宗旨,新戲做舊,老戲有新。新編的地方要讓觀眾覺察不到,老戲里也必須有新。”在梁谷音看來,《潘金蓮》是即便第一次看昆劇的觀眾也絕不會感到難以入門的戲,因為它節奏快、不沉悶,是昆劇雅俗共賞的代表作;同時,花旦、武生、彩旦、小花臉、矮子功,行當齊全,相當好看。“上世紀80年代的昆劇市場和今天很不一樣,《潘金蓮》《爛柯山》這樣的戲是很受歡迎的,一般觀眾覺得好看,戲迷票友也能欣賞它骨子里的昆劇表演和唱段。今天的昆劇觀眾更加追求原生態、詞要雅,但凡演《牡丹亭》肯定爆滿。但在二三十年前,《牡丹亭》是很難賣座的。”
經歷了傳統戲曲的起起伏伏,梁谷音既認可以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為代表的昆劇革新“走了一條完全正確的路”,“把傳統戲都整理出來,加以美化,有新的東西,但不破壞老的”;同時也犀利吐槽,“現在很多戲,大幕拉開,都是一樣的布景感覺,直到演員開口才知道唱的到底是什么劇種。”此番演出全本《潘金蓮》,除了“挑簾裁衣”這一折,她邀請自己的學生、來自蘇昆的呂佳和浙昆的項衛東加盟,形成蘇浙滬三地昆劇團的聯動;其余皆親力親為。“有什么賣點呢?請觀眾來看我這個將近80歲的老太太怎么演一個18歲的‘妖女’吧。”玩笑過后,她說:“戲的質量由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