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浪漫主義的色彩沖擊,
寫實又融入了現(xiàn)代繪畫的風格,
一種新藝術(shù)攝影風格應(yīng)運而生。
豐富的色彩語言中,
裹著的是讓人無盡的回味。
以上都是“彩色攝影之父”
皮特·特納(Pete Turner)的驚艷之作。
在沒有PS的年代,他跑遍世界各地取景,
運用高飽和度色彩,創(chuàng)造出了一系列
令人嘆為觀止的攝影作品。
從形式到內(nèi)涵,帶領(lǐng)觀眾一層一層地,
進入皮特·特納獨特迷人的意象世界。
1934年5月30日,
皮特·特納出生于美國奧爾巴尼。
他的父親沉迷于搖滾樂,
母親則是一名家庭主婦。
皮特小時候就對攝影非常著迷,
14歲時已經(jīng)學會沖洗彩色相片。
皮特上中學的時候,
尤其喜歡化學,
這對他長大后對攝影中,
色彩的運用留下了基礎(chǔ)。
對于色彩這門藝術(shù),
他一直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且他對色彩的喜愛,
更是達到了一種嚴重癡迷的程度。
在彩色攝影剛剛興起時,
皮特就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
“最初我喜歡黑白攝影,
不過后來不知怎么的,
我開始被色彩所深深吸引。
記得小時候到美術(shù)用品商店,
看著那些水彩畫顏料盒,
心里禁不住想:這些顏色可真漂亮。”
在他的鏡頭中,
色彩并不是世界的本色,
而是內(nèi)心的詮釋。
通過這些色彩,
皮特與觀者之間,
建立起了微妙的聯(lián)系。
大學畢業(yè)后,皮特應(yīng)征入伍,
服役期間,他大部分時間,
都待在一個作戰(zhàn)攝影中心,
沖印照片以及試驗新型彩色沖印方法。
偶爾,他也會受陸軍委派,
執(zhí)行如拍攝火箭這樣的任務(wù),
周末也會在曼哈頓尋找攝影素材。
毫無疑問,皮特對色彩、
幾何形狀的把握能力,
遠超同時代的其他攝影師。
在下面這幅攝影作品中,
皮特在拍攝時調(diào)低了曝光度,
從而增加了色彩的飽和度。
黃色、橙色和紅色的巖漿,
沿著優(yōu)美的弧線,
向火山的左側(cè)噴灑而出,
仿佛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指揮著。
“每次拍攝,我希望每個方面,
都能做到極致,那樣的的話,
才能保證有自己滿意的作品。”
雖然整個拍攝過程在他人看來,
簡直是虐身又虐心,
但皮特會緊咬細節(jié),優(yōu)化結(jié)果。
他說:“一個細節(jié)會不斷地推敲,改來改去,但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結(jié)果是很不一樣的。照片不會說謊,它會告訴讀者所有的故事。”
如此追求完美的精神,使皮特的攝影作品唯美、浪漫而又蕩氣回腸。
不斷鉆研的過程,
就像是英雄少年成長路上的升級打怪。
每掌握一點拍攝技術(shù),
皮特就會感覺離攝影的夢想更近了一些。
他盡情在作品中充分釋放著他廣袤的幻想,
你永遠猜不到他下一張照片會有多么精彩。
就皮特自己的原話來說:
“那感覺就好像是身處科幻電影里一樣。”
這段經(jīng)歷開闊了他的眼界、
也使他的攝影技術(shù)更加嫻熟。
退役后,皮特成為了一名職業(yè)攝影師。
1964年,皮特來到了非洲。
一天,一只孤零零的長頸鹿突然從他面前空曠的平原上飛奔而過,脖頸高聳,巍然矗立在地平線上。
皮特立馬用鏡頭,將這只長頸鹿的孤獨感全然捕捉了下來。這張作品日后也成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一次皮特到叢林采風,
一只獵豹緩慢地穿過叢林,
它身上的黃黑色塊,
與叢林大面積的綠色,
如液體般交融在一起。
于是皮特拿起相機,
記錄下了這個完美瞬間。
1968年,皮特為Soul Flutes樂隊的專輯《相信我》尋找合適的封面作品時,找遍了過去的攝影集還是一無所獲。
一天,他靈機一動,對樂隊成員克里德說:“拍兩瓣美麗的嘴唇怎么樣?不是你在《Vogue》雜志上看到的那種。
我們找一個嘴唇漂亮的黑人模特,然后給她的嘴唇涂上顏料,創(chuàng)造一種與眾不同的視覺效果。”兩人一拍即合。
這張創(chuàng)意攝影作品也被后人堪稱為經(jīng)典。
一名他的學生這樣評價皮特:
“攝影師用相機拍照,
而皮特是用想象力拍照。”
傳奇攝影師埃里克·梅拉(Eric Meola)說:“在皮特之前,攝影幾乎沒有什么現(xiàn)代化的概念。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一張照片,就好像被雷劈中了一般。”
而著名攝影評論家A.D.科曼曾經(jīng)用一句話描述皮特:“他對事件有著劇作家的敏感,照片中強烈的色彩飽和度、獨特的差異性無處不在。”
皮特完美的作品獲得了業(yè)內(nèi)的一致好評。1981年,他被美國傳媒攝影師協(xié)會(ASMP)授予了“攝影杰出成就獎”。
PDN(攝影界新聞網(wǎng))則評價他為影響世界的十大攝影師之一。
皮特說:“拍你真正喜歡的,
這種激情常常會從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
憑借著這種激情,
許多著名雜志和音樂人,
紛紛邀請他為其拍攝封面。
皮特說:“當你堅持下來,
緊緊跟隨自己想拍的東西時,
不必受各種規(guī)則的束縛,
那么成為一名攝影師,
會是件很棒的事。”
在那個沒有PS的年代,
他以廣闊的視野、無可挑剔的天賦、
對幾何與超現(xiàn)實主義的長期迷戀,
開拓著攝影的豐富可能性,
其深遠影響延續(xù)至今。
正因皮特·特納一生,
對美孜孜不倦的追求,
才使得如今我們能盡情地感受到,
色彩與攝影結(jié)合的驚世之美。
2017年9月18日,
在經(jīng)歷了60余年的攝影生涯后,
皮特·特納因癌癥,
在紐約長島的家中去世,
終年83歲,
一代彩色攝影大師隕落。
注:本網(wǎng)發(fā)表的所有內(nèi)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wǎng)轉(zhuǎn)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quán)歸版權(quán)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