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現場認真端詳
回顧近現代百年美術史歷程,無論書畫鑒賞、畫史撰寫,抑或實踐創作,董其昌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人物。他的書畫作品與理論都極具啟發與創造性,對于后世書畫創作及藝術史研究有著承上啟下的意義。自元代以來,唯有趙孟頫可與董其昌相提并論,世稱“畫史兩文敏”,皆具金針度人之“寶筏”意義。現代學者通過對董其昌的深入研究,更是將其意義提升至“看不懂董其昌,說明還未真正理解中國書畫”“董其昌是中國書畫的標尺”之高度。
董其昌藝術“全球總動員”
董其昌如此重要,但其專題展于中國大陸博物館展覽史上卻空白至今,這與大陸學者對他的深入研究現狀反差巨大,其主因或可概為“較難把握”。由于董其昌的特殊地位,其書畫贗品空前泛濫,世稱“濫董”,這也使董其昌作品的真偽辨析成為古書畫鑒定中一個繞不開的重點和難點。十分遺憾的是,總體而言,董其昌的書畫真偽問題,至今缺乏實質性推進,探討空間巨大。辨偽識真,系撰寫畫史前提。反之,不僅妨礙理解董氏藝術精髓,更影響由之貫穿的文人畫史的研究推動而演為障礙。
有鑒于此,加之董其昌本為上海人,上海博物館又是其書畫的重要收藏和學術研究機構,本次舉辦的“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于上博而言,可謂涵義豐富。該展以上博館藏為主,遴選了海內外包括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等15家重要機構的相關作品154件(組),可謂大陸地區書畫藝術類首次“全球總動員”的展覽,薈萃了董其昌及其相關作品的精華。
此次展覽分為“以古為師:董其昌和他的時代”“宇宙在手: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一代宗師:董其昌的藝術影響與作品辨偽”三個部分。其中,“以古為師”主要包含兩條線索,即董其昌的古書畫鑒藏(包括其師友在內,曾經鑒藏并對他們的畫學理論、創作探索產生影響的前代書畫家代表作品),以及對董氏藝術、人生與畫學思想具有深遠影響的前輩墨跡。旨在探討董氏置身的時代土壤,梳理其于書畫理論、創作實踐兩方面的師承脈絡與藝術淵源。
“宇宙在手”以董氏創作時間為序,大致分為早、中、盛、晚四個時期,即血戰傳統期(50歲前)、兼融并蓄風格形成期(51歲—62歲)、成熟期(63歲—72歲)、人書俱老天真爛漫期(73歲—82歲)。展品包括其傳世所見的最早畫作《山居圖》扇至絕筆《細瑣宋法山水圖》卷,跨時48年。且盡可能涵蓋其各時期代表作,旨在較全面地呈現董氏的藝術成就,還原其艱辛的藝術探索歷程。
“一代宗師”包括受董其昌影響的主要畫派、畫家之作,并關注與董氏書畫代筆、作偽相關的藝術家。同時,本部分不回避對某些傳世名品真偽公案的呈現,如《煙江疊嶂圖》卷、《各體古詩十九首》卷/冊、《林和靖詩意圖》軸、《疏樹遙岑圖》軸等,亦涉及《中國繪畫全集》相關名品的辨析,集中了上海博物館幾代鑒定研究者對董其昌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展覽的第一部分也體現了對董其昌兩大藝術來源的研究與梳理,尤其是董其昌鑒藏的晉唐宋元,為歷年學術梳理出的300件中精選而來;而第二部分對于董其昌作品的選擇,在真偽把握上試圖有所突破。在展覽輔助方面,首次通過電子數據手段將上述學術觀點予以重點演繹,旨在呈現藝術性、經典性與學術性的高度統一,為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入,提供一個開放的討論平臺。可以說,此次展覽期望于系統梳理、重新理解董其昌及其時代的書畫藝術成就與意義方面有進一步突破。
直面真偽,呼吁列為“董學”
不同于以往的董其昌藝術展,此次展覽嘗試將庫房中的文物比對、鑒定步驟搬入展廳“第三個部分”中,以向觀眾展示學術研究中比較成熟的書畫鑒定案例。比如,長期以來,董其昌(改定宋玨)《各體古詩十九首》卷(現藏上海博物館,下稱“上博本”)被認為是董其昌56歲時所書,與日本所藏《仿各家書古詩十九首》冊為“雙包”。上博研究員在對比研究中發現,“上博本”在書跡上與董其昌書風相去甚遠,并非董其昌真跡。之后,通過對著錄、題跋、款印的研究以及書跡比對,確定“上博本”應為明代書畫家宋玨于1610年至1632年間臨摹,曾經鄭簠、周亮工鑒藏,后被人割去宋玨款、周亮工真跋冒充董氏作品而牟利。而展覽也將這一經典案例搬入展廳,并特別安排了“辨析三部曲”,通過說明牌、觸摸屏、策展人解讀三套方式,讓觀眾在辨析、尋真中不僅看到了展品面貌,更知道了展品的內涵,不僅知道了研究的結論,更明白了獲得結論的方法和過程。
以往博物館對于真偽不定的作品,只是簡單地在說明牌上標注存疑,往往缺乏解釋,造成普通觀眾在理解上有困難。而此次展覽則希望將一些成熟的案例展示給觀眾,并以高清大屏進行輔助,允許觀眾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從細節微之處了解董其昌的作品,喚起觀眾對于藝術本身的欣賞。除了對經典案例進行比較展示外,展覽也并未回避對“雙包”名品的爭議。如上海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分藏的《佘山游境圖》軸等“雙包”便同時出現,激發觀眾深入探究的興趣,自行感悟藝術的魅力,為觀眾提供一個參與、定義展品的開放平臺。
對于此次展覽,“董其昌數字人文”還特別增添了“雙包案”對比以及董其昌鑒藏部分作為展覽的輔助方式,將更多學術研究成果展示給觀眾。其中,“雙包案”部分更是展示了“雙包”作品的高清大圖,比如分藏于上海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無法參展)的兩本《煙江疊嶂圖》卷,給予現場觀眾同時觀摩的機會,得以觀察二者在局部細節的細微差別,并與董其昌其他真跡高清大圖的筆墨特色進行對比,讓觀眾用眼睛去判斷,發現真正的董其昌。
此次展覽中直面、不回避爭議作品的開放姿態,旨在努力呈現一個真正的董其昌。作為中國大陸地區舉辦的首次董其昌學術大展,我們希望該展能經受住歷史檢驗,能夠在美術史上留名。如同研討會上專家所呼吁的:有關董其昌的研究課題,空間十分廣泛,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其難度與復雜性不亞于甚至超過對趙孟頫的相關研究。希冀本展及相關國際學術研討能成為董其昌研究的新起點,同時推動中國美術史研究在海內外的進一步發展。倘有可能,甚至可將其列為中國畫史中的一門“董學”,猶如文學史之“紅學”,皆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學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