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瑰麗的音樂道路上砥礪前行 —— 記國家一級作曲家、上海大眾樂團團長沈傳薪
久聞國家一級作曲家、上海大眾樂團團長沈傳薪的大名,但緣慳一面,未能“識荊”。近日終于在徐家匯文化中心為他專設的“音樂名家工作室”見到了他。工作室不大,卻充溢著濃濃的藝術氣息。室內放著一架他平時作曲和配器的立式鋼琴,琴上和墻上擺著或掛著許多樂團獲得的獎狀、獎杯、獎牌,以及樂團演出的各種海報,顯現了他率領的樂團在勤奮發展的近10年中取得的可喜而驕人的成績。
眼前的沈傳薪中等個子,臉上架著一副樸素的眼鏡,衣著整潔,顯示出舞蹈家的夫人黃洪玲對他生活的悉心照顧。他雖已年過七十,然沒有絲毫老態,反而給人一種年輕而干練的感覺。他談吐文雅,身板挺直,動作利索,感情內斂。甚有藝術家沉穩從容、睿智不露的氣質。
拜師名門之內 廣摘作曲碩果
沈傳薪出生于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喜愛音樂,由此他自小就受到父親給予的音樂熏陶。恰好家里有一架鋼琴,五歲起他便被父親抱上琴凳學習彈琴。他天資聰明,富有樂感,對音樂的感悟和接受能力很強,竟然在父親的指教和教材的引導下,無師自通,逐漸把所學的樂曲彈得像模像樣。
1953年他憑著自學的鋼琴彈奏和初學的樂理知識,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開辦的首屆附中,當時校區在漕河涇。與他同時考入附中的尚有現在名聞遜邇的指揮家陳燮陽。
自幼徜徉在音樂王國的沈傳薪一考入附中,便如魚得水,盡情暢游在音樂的海洋里。他的主課是隨項信恩老師系統地學習鋼琴。鋼琴是他喜愛的樂器,那寬廣的音域,多彩的音響,宏大的氣勢,豐富的表現力,無不使他著迷。項老師也非常喜歡這個天資聰明、求知欲強的學生。師生兩個配合默契,一個全力授課,一個刻苦學習。經過項老師嚴格而正規的教學后,沈傳薪 的主課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績也很優秀。完成附中的學業,他已熟練地掌握了鋼琴演奏的技藝,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音樂修養。至今他的鋼琴還彈得非常好,可以在正式的音樂會上,為獨唱者、獨奏者和合唱團伴奏。
1959年在他從上音附中畢業之前,他萌生了作曲的強烈愿望,于是創作了鋼琴曲《漁鼓舞》,這是根據江蘇洪澤湖地區流傳于漁民之中的傳統民間舞蹈“漁鼓舞”的音樂寫成的。1941年人民音樂家賀綠汀等文藝戰士到洪澤湖根據地開展文化宣傳時,就曾根據當地盛行的“漁鼓舞”的音樂素材,創作了《洪澤湖漁夫曲》一批作品。沈傳薪亦非常喜愛洪澤湖地區的漁歌,遂寫成了他的這首處女作。鋼琴上明朗熱情的旋律,表現的是漁民們豪邁奔放、飛舟奮進、喜獲豐收的舞蹈形象。同年12月此作在我國樂壇重要刊物《音樂創作》上發表。
沈傳薪以優異成績升入上音本科后,更堅定了走職業作曲家道路的決心。他如愿地進入作曲系。他要用筆抒發自己的感情,表現新時代新生活的風貌。在全國享有盛譽的桑桐和陳銘志兩位作曲教授,很重視他的志愿和發展,欣然把他收入門下。沈傳薪有幸隨兩位名師深入學習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的“作曲四大件”。有時小提琴協奏曲《梁?!纷髑咧坏年愪摾蠋?,也會代替桑桐教授給他上和聲課。陳鋼后來還教過沈傳薪在上音作曲系學習的女兒沈驁。所以陳鋼曾詼諧地對沈驁說:“我教了你們父女兩代人?!?/p>
“名師出高徒”。沈傳薪在諸多名師手把手的教育下,加之他有扎實的鋼琴基礎,因此他的作曲等課程都取得了好成績,在創作作品方面具有了更加成熟的條件和實力。如同那些在學的同學就能寫出精彩的作品一樣,沈傳薪在大學二年級時也創作了一部更顯示出眾作曲才華的作品。這就是他以云南民歌為素材寫成的優秀鋼琴組曲《云南民歌五首》。
在上民歌課時,他被云南少數民族原生態的質樸清新的感情純真的民歌深深吸引,那些富有生活氣息和多彩多姿的民歌音調,一直縈繞于他的腦海中。他向來好靜不好動,可他內心卻奔涌著熾烈的創作激情。云南民歌的素材,迅速在他的腦海里醞釀、擴張、變化,迅速在他靈活觸鍵的鋼琴上飛出串串風格鮮明的動聽樂音。
很快他的這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鋼琴組曲便響亮問世,顯示了他在老師們指導下,在開始的作曲道路上又跨出了堅實而可喜的一步。此部作品首演后,得到院內外人士的熱烈贊賞。桑桐和陳銘志兩位教授對學生沈傳薪在大學二年級就能創作出如此成功的作品,也頗多欣喜和勉勵。
這部鋼琴組曲由《耍燈調》、《山歌》、《打夯號子》、《白族夜歌》和《放馬曲》五首組成。從五首樂曲的標題,即可知是作曲家對云南少數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精心描繪的彩色畫卷。日后此曲被譽為中國鋼琴文獻中的一部精品。上世紀70年代末此曲由日本勝利唱片公司邀請香港鋼琴家顧國權錄制成唱片,在多國和地區流傳。沈傳薪的此曲不僅成了鋼琴家常演的曲目,而且被編入了音樂院校的鋼琴教材,各家出版社先后多次出版發行。組曲中的五首作品可單獨演奏,也可一氣呵成完整表現。全曲在彈奏中有許多特色。最后一首《放馬曲》以多彩的音響和多變的節奏,以及豪放剽悍的民族性格,至今仍被中國音樂家協會選為鋼琴考級教材第八級考級曲目,并由鋼琴老師錄成上課教材視頻在網上傳播。青年鋼琴家郎朗給我國小琴童上課時,也選用了《放馬歌》,還完整示范彈給孩子們聽。香港的琴童鋼琴選拔賽和“尋找下一個李云迪”琴童選拔賽,都把《放馬歌》列為比賽曲目。此曲還被改編成古箏版和古琴版。有關沈傳薪的這部組曲,至今還有音樂理論家進行研究介紹。在百度上就可查到有《沈傳薪<云南民歌五首>探微》、《沈傳薪<云南民歌五首>的藝術特色》、《沈傳薪鋼琴組曲<云南民歌五首>研究》等學術文章。
沈傳薪仿佛打開了激情滾滾的創作閘門,不同體裁的作品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他創作的鋼琴協奏曲《湄公河頌》,對象征著中國與湄公河沿岸國家的深情厚誼,給予了由衷的贊美。音樂有我國民族的風味,又有異國情調。當年由上音青年鋼琴家、現為鋼琴系教授楊韻琳首演。
沈傳薪堅持走繼承國內外優秀音樂傳統和扎根于民族民間音樂土壤的創作道路,堅持創作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風格的群眾聽得懂的喜愛的作品。他自認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作曲家,就必須葆 有不斷創作和創新的熱情。這是他創作的出發點,也是他創作的歸宿。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首次訪華之后,一首給沈傳薪帶來廣泛聲譽的代表作之一的歌曲《紅杉樹》誕生了。此年2月26日在杭州,尼克松問陪同他的周恩來總理美國送什么禮物給中國人民?周總理說送加利福尼亞的特有珍稀喬木紅杉樹吧!國內外的媒體馬上報道了這一消息。沈傳薪看到這條新聞,隨即激發了為此寫一首歌的愿望。那時他已進入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任專職作曲。一天晚上他從電臺錄完音出來,聯想到紅杉樹將落戶西湖邊,以象征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就心潮起伏。萌生的創作靈感升華出歌曲旋律,他要馬上寫下來??墒巧砩蠜]有紙筆,他連忙奔到前面燈光通明的電報局,用里面的紙筆急速地寫下了一行行音符,為詞作者史俊和茅曉峰寫的紅杉樹優美歌詞譜曲?;丶液笏衷阡撉偕贤魄昧藥妆椋皇罪L靡海內外的歌曲《紅杉樹》脫穎而出。沈傳薪創作此歌強調和突出抒情歡快乃至舞蹈性節奏的特質,在音樂上吸收了浙江民歌和美國民歌的因素,從而衍化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在歌中多次反復和增強“紅杉樹”的音樂旋律,深化了表達的中美兩國人民友好的音樂主題。給人強有力的感情沖擊!此歌問世后先由廣播藝術團的女高音歌唱家張正宜演唱。不久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要為廣州的音響公司錄音,她把《紅杉樹》作為主打歌曲列入,并不斷在舞臺上演出,使此歌在全國走紅,還傳到大洋彼岸。至今說到歌曲《紅杉樹》,人們就會想到沈傳薪,想到朱逢博。
1980年文化部舉辦優秀歌曲評選,作為評委的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資深教授蘇夏提出上海有一首《紅杉樹》的歌可以參選,結果此歌以全票通過,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優秀歌曲獎。接著中國音樂家協會召開全國音樂創作會議,沈傳薪和1979年5月創作出優秀鋼琴協奏曲《山林》的上海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劉敦南,同時破例被作為特邀代表與會,且一起立即被吸收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1975年1月,歌頌我國人民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偉大精神的電影《創業》在全國放映,作曲家秦詠誠寫的主題歌《滿懷深情望北京》,由女高音歌唱家邊桂榮演唱后也傳遍大江南北。沈傳薪聽了這首主題歌后,深為歌中對祖國對領袖強烈的熱愛之情而感動,深為歌中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而鼓舞,認為此歌還有很大的音樂想象空間和藝術發揮的余地,可以再創造。于是他和小提琴家、作曲家唐康年合作,把這首主題歌改編和創作為同名小提琴曲。首演是小提琴家潘寅林,以后薛偉、呂思清、李傳韻、寧峰等小提琴家中的佼佼者都把此曲作為音樂會保留曲目演奏。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曾任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的丁芷諾在編印全國優秀小提琴曲選集時,也收入了這首小提琴曲。沈傳薪意猶未盡,他最后把這首小提琴曲又擴展為與電影同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上海樂團交響樂團首演,獲得好評。
改革開放以后,沈傳薪以滿腔熱情和作曲家的高度責任感,投身于改革開放的大潮,他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同行,不斷創作出富有正能量的、接地氣的、民族化的音樂作品,雖然幾十年已經過去,但是在那些年代沈傳薪取得的作曲成果,在作曲領域所作的貢獻,仍然為人記憶,仍然值得在我國現代音樂史上書寫一筆。上世紀80年代初,沈傳薪得知賀龍元帥被平反的消息,激動不已,興奮不已。他崇敬賀龍元帥光輝的戰斗業績和高尚的精神品質,也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對他衷心的愛戴。他到賀龍元帥的家鄉深入生活和采風后,創作了清唱劇《迎龍橋——獻給賀龍的歌》,在“上海之春”演出受到專業人士和聽眾的贊賞,演出的劇照被刊登在國內唯一的權威性雜志《人民音樂》封面上。
沈傳薪創作的《春到太湖》、《歡樂的牧民》、《雨中西湖》等標題性的器樂曲,均以鮮明的畫面感、充沛的激情和滿含地方特色的藝術魅力,為聽眾喜愛。值得一提的還有他應邀為第五屆全運會創作的主題歌《青春曲》,歌中洋溢著朝氣蓬勃的生機,跳動著激情四射的輕快旋律。歌星沈小岑把此歌作為保留曲目,在南來北往的舞臺上唱了三年。1987年沈傳薪為感動憶萬軍民的電視劇《血染的風采》創作了音樂。其中他創作的《月光啊,月光》,借皎潔的月光歌頌人民戰士寬廣而美好的胸懷,寄托和抒發人民群眾對人民戰士的無比熱愛之情。插曲由軍旅歌唱家董文華首唱,而后她又在軍營邊防為指戰員多次演出。歌星韋唯也愛唱此歌,持續唱響在長城內外的舞臺?!肚啻呵泛汀对鹿獍。鹿狻穬墒赘?,影響廣泛,贊揚不絕,理所當然地都獲得全國優秀歌曲獎的榮譽。他創作的風光歌曲《峨眉山上的神燈》被臺灣音樂中國出版社錄制成唱片發行。他的作品專輯出版發行有十多個品種,許多作品在海外傳播流行。沈傳薪有著旺盛的創作欲,他曾為獲“大眾電視”金鷹獎的《大上海出租車》、獲上海國際電影節“白玉蘭獎”提名獎的《第三根弦》等400多集電視劇作曲,因而他于1987年榮獲上海首屆文學藝術獎中的優秀電視創作獎。
報答師尊教誨 七十校慶獻禮
沈傳薪廣摘作曲碩果之時,始終不忘老師們對他的栽培和教誨,始終想通過某種方式報答他們。十年浩劫中,恩師桑桐和陳銘志兩位教授也被關入“牛棚“,被批斗沖擊,身心受到很大摧殘。作為“逍遙派”的沈傳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斷思考用什么辦法,把兩位老師從“牛棚”里解脫出來。1972年國家體委慕名請沈傳薪為“全國第五套兒童廣播體操”寫伴奏音樂。他認為這是一個報恩桑桐老師的好機會,即向委約單位提出,創作這部從未接觸過的音樂體裁作品,非他一人力所能及,必須有創作經驗豐富的人相助。他遂提出請尚關在“牛棚”的桑桐老師合作。由于這是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因此桑桐老師得以從“牛棚”出來,參與沈傳薪擔綱的這套廣播體操音樂的創作。自此桑桐再也沒進過“牛棚”,避免了更多的批斗沖擊,減輕了沉重的精神壓力。
幫助陳銘志老師出“牛棚”,沈傳薪用了相同的辦法。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在周總理陪同下訪問上海。尼克松留滬的短暫時間,要為他演出一臺綜藝節目,有音樂、舞蹈、雜技等。有關方面指令沈傳薪統籌、設計和創作演出的串連音樂。他覺得這是一次幫助陳銘志老師出“牛棚”的最佳時機。他就向有關方面提出,組織綜藝演出是一項很重要的“政治任務”,不能搞砸了,造成不好的國際影響,必須有老師陳銘志的參加。于是在有關方面的干預下,陳銘志老師與學生沈傳薪很好地完成了這次“政治任務”,并恢復了自由。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沈傳薪以無奈苦澀,但又機智幽默的方式報答了兩位導師的教誨。兩位導師對沈傳薪冒險而大力相助也心知肚明,他們彼此一直保持著忘年交的深厚情誼。1990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沈傳薪歌曲選》時,沈傳薪特請已為上音院長的桑桐老師作序。桑院長高興地命筆。他在序言中點評沈傳薪所寫的歌曲藝術特色是:一、深切的生活感受,廣闊的題材范圍;二、動人的旋律、細膩的表情;三、鮮明的民族風格,豐富的音樂語匯。一向治學嚴謹的待人中肯的桑院長對沈傳薪歌曲創作的評價,并非違心的溢美之詞,而是對學生多年在歌曲創作取得的成績作的實事求是的稱贊。飲譽畫壇的國畫家程十發也高興地為沈傳薪此歌曲選題寫了書名。
沈傳薪1973年調入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任專業作曲,后轉入上海電視臺成為臺里的首席作曲。1982年他又被國家體委委約為“全國第六套兒童廣播體操”作曲,圓滿地完成了這次作曲任務。由他作曲的這套廣播體操一直用到1988年。1989年他被評為國家一級作曲。1992年在東亞運動會舉辦的酒會上,他和日本流傳甚廣的民歌《北國之春》的詞作者相識。由此作者介紹,他又認識了日本的音像制品商人黑川。經過一番交談,黑川愿意出資與上海電視臺及沈傳薪合作成立“沈傳薪——黑川音像有限公司”。于是沈傳薪成了公司總經理,當了十年被人戲稱為的“老板”。期間,他利用日方投資出了不少中國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唱片,包括他編輯出版了老師陳銘志的作品集,出版了《聲樂教育十講》在上海教育電視臺播放。
他感到最有意義、做的最高興的一件大事,是在1997年策劃錄制出版為母?!弦艚ㄐF呤苣甑募o念唱片集。這是沈傳薪為母校有史以來策劃出版的第一套唱片集。上音也很重視,專門成立了以副院長江明惇為主任的編審委員會。經過此委員會集思廣益的提名和反復的切磋協商,最后確定選了上至蕭友梅、黃自、賀綠汀、丁善德,下至許舒亞、趙曉生、葉國輝、徐紀星等老中青三代校友作曲家的67首(部)作品或選段,編成《鋼琴曲集》、《聲樂曲集》、《獨奏重奏曲集》和《管弦樂曲集》,形成了這四個分編的整套唱片集。從而涵蓋了上音自建校后的七十年里一大批校友作曲家取得的輝煌創作碩果,為上音樹立了一座為人稱頌的藝術豐碑。
沈傳薪在錄音棚錄制和編輯 好整套四張唱片集的磁帶小樣后,便手提四喇叭錄音機和上音教務主任朱鐘堂一起到醫院,請臥床養病的上音院長賀綠汀審聽。賀老顯得十分興奮,仔細地審聽了小樣的錄音,稱贊沈傳薪為校慶七十周年紀念做了一件重要而有意義的事。他還欣然應沈傳薪的要求,為上音出版的第一套唱片集題寫了“歲月流韻”的總標題。沈傳薪希望賀老康復后,再到錄音棚聽現場錄音的效果,把唱片集的音效做得更好,賀老點頭應允。
遺憾的是賀老未能痊愈,病情漸重,于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上音和沈傳薪在賀老病重時,就計劃抓緊尋找音像出版社出版此套唱片集,既作為校慶七十周年的獻禮,又可在賀老逝世的追悼會上哀悼賀老時作為紀念品贈送。最后沈傳薪聯系到中國音樂家協會音像出版社才如期出版。此作品集從策劃、選擇、編輯,到排練、指揮、錄制、發行,沈傳薪 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可謂功不可沒。他自認在做“老板”期間,能為上音校友作曲家們錄制了第一套唱片集,為他們首次留下了一份光輝紀錄,而感到榮幸和欣慰。
創建大眾樂團 奉獻公益事業
沈傳薪是國家一級作曲,起碼可以工作到65歲,但是他剛滿60歲,就毅然辦了退休手續。他并不是退而休息,而是想干自己喜歡的事,想干更具社會意義的為大眾服務的公益性的事。2007年他先與陳燮陽任音樂總監的上海交響樂團合作,從社會招考了一批合唱愛樂者,組成了上海交響樂團附屬合唱團。在社會舉辦了許多場公益合唱音樂會。然而對此他并不滿足,認為光是一個合唱團演出顯得單調,他要再建立一個頗具水平的管弦樂隊,可以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更多的貢獻。
憑著他是桑桐、陳銘志兩位名師的高足,憑著他在上海乃至全國音樂界打拼數十年,在創作上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廣泛知名度,組建樂隊的消息一經披露,正是振臂一呼,應者云集。許多離退休的和從部隊文工團轉業的演奏員,紛紛投到他的麾下,有不少是一、二級演奏員。2009年1月他創建了上海大眾樂團,之所以取名為“大眾”,是他胸懷大眾、服務大眾的神圣責任感和建團宗旨所致。他說自己創建的樂團不能與以提高為主的職業交響樂團相比,而是以普及為主,以更加親民的姿態,扎根于基層,把高雅藝術通過大量普及的方式傳送給人民群眾,豐富和提升社會的文化生活。大眾樂團有近百人的演出隊伍,其中樂隊演奏員60多人,合唱隊員30多人。不久沈傳薪任團長的大眾樂團與徐家匯文化中心共同舉辦“社區文化與名人同行親民音樂會”,文化中心專門為沈傳薪設立了“音樂名家工作室”。上海大眾樂團成了文化中心的駐場樂團。多才多藝的他,從行政領導、排練指揮、作曲編配、鋼琴伴奏等都是他一肩挑。樂團在文化中心每月舉辦兩期音樂會,至今已舉辦近300期。每期免費的公益性演出,票子都供不應求,400多座位的場內總是坐得滿滿的,不僅有附近的居民,而且有從別的社區趕來的聽眾。上海和國內眾多頗具實力的音樂家及國外一些音樂家也曾與大眾樂團合作,在文化中心的舞臺演出。沈傳薪率領本團參加過八次《東方論壇與藝術系列講座》,他認真備課,親自講解。十年來大眾樂團還陸續在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上海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等舉辦專場音樂會,而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此團演出主題音樂會約40場。
沈傳薪確定的立團之本是“傳承與創新”。傳承就要繼承我國和海外優良的音樂傳統。大眾樂團不可能排演大部頭的交響樂作品,但是可以把古今中外短小精悍、動聽優美的音樂精品介紹給廣大的聽眾。他先后指揮演出了《世界名曲交響音樂會》、《永恒的信念交響合唱音樂會》、《兩岸開放探親30周年紀念交響音樂會》等。為此沈傳薪創作和編配了許多適合演出的作品,而且都是辛勤操勞的無私奉獻,從不向團里索取報酬。不僅他自己公而忘私,甚至連他的夫人黃洪玲也被他的精神感染,自動幫他抄譜。黃洪玲原是上海歌舞團的舞蹈家,“文革”中參加跨行業的文藝小分隊,與在小分隊拉手風琴的沈傳薪相識,最后結為伉儷。以前上音指揮系主任楊嘉仁教授曾給上海歌舞團的舞蹈演員上過樂理課,因而黃洪玲為沈傳薪抄譜可謂得心應手。
創新就是大眾樂團要有自己的原創作品。沈傳薪認為沒有作品可演,樂團就無法生存,如果沒有新作品和自身的原創作品,樂團就更無法生存。作為經驗豐富和作曲成果甚豐的作曲家,沈傳薪要為本團為大眾寫出具有創新思維和喜聞樂見的雅俗共賞的原創作品。2010年沈傳薪選取了具有徐匯地方特色的標志性人物——我國明代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徐光啟作為創作題材,聯合了他的從上音作曲系畢業的女兒沈驁一起創作了大型原創清唱劇《徐光啟》。全作以《風雪對話幾何學》、《抗災救民保家鄉》、《中西合璧修歷法》等六部分展現了“徐匯人”——徐光啟光輝燦爛的一生,首次以音樂的形式在國內紀念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及開拓中國和意大利人民友好篇章的徐光啟。沈傳薪在作曲時吸取了上海地區的音樂素材,揉合了意大利音樂的元素,有著鮮明的地方音樂特色,又有外國作曲技法的結晶。全作中有交響樂、合唱、獨唱、朗誦和多媒體畫面幾種藝術表現手段的交融,新穎別致。由沈傳薪指揮本團創作的清唱劇《徐光啟》于2010年12月2日預演,次年3月5日在賀綠汀音樂廳舉辦的《東方講壇與藝術經典系列》和12月22日在上海音樂廳的兩次演出,以及2012年3月8日在宛平劇院的公演,均獲得了成功。有位徐姓觀眾看后說:“看了這新穎的表現形式和演員們的精彩表演,我感到音樂很美,唱詞也寫得很有文學性,很有古典文學韻味。”名揚中外的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聽說《徐光啟》演后反響很好,她竟然冒著38度高溫,來看《徐光啟》的演出。1980年沈傳薪曾為周小燕老師辦的聲樂比賽,免費寫過20首比賽歌曲的鋼琴伴奏,他們師生關系非常好。所以周先生一定要親身感受一下《徐光啟》的實際效果??戳搜莩?,周先生感慨地對沈傳薪說,像《徐光啟》這樣好的作品太少了!《徐光啟》在第31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演出,受到國內外人士的贊賞。此作還于2011年5月,由沈傳薪率團在美國舊金山、鹽湖城等地成功演出;2012年6月他率團隨徐匯區政府代表團赴韓國演出,現場觀眾達九千多人,當地電視臺直播了實況;同年8月他又率團到柬埔寨訪演,也引起熱烈的反響和評價。這是本市民營交響樂團最早在國外的演出,創造了新紀錄。《徐光啟》在海內外連續演了40多場。其中包括到四所大專院校演出。大學生們觀賞了《徐光啟》和沈傳薪 指揮演出、講解的其他經典作品后,紛紛對沈傳薪說,這樣精彩的音樂會和清唱劇演出,我們很喜歡聽,希望你們能多來。
沈傳薪為本團創作的另一部作品,是大提琴協奏曲《尋夢“土山灣”》。徐家匯土山灣在19世紀下半葉后的近百年里,創造了多個第一的人文景觀,走出了一批文化精英和藝術巨匠。土山灣這些光彩的歷史,激發了沈傳薪的創作想象和熱情,很快這部大提琴協奏曲便脫稿誕生。樂曲敘述、歌頌、展望了土山灣的昨天、今天、明天。在第31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演后,與清唱劇《徐光啟》同獲展演獎。國內外人士評價此作結構簡練、曲調動聽、節奏多樣、配器精致,融匯了中西音樂的風格,音樂形象鮮明。2017年沈傳薪 再次為本團創作了交響組曲《南海音畫》,獲上海市文廣局頒發的展演優秀節目獎。2018年他為電影《醫者責任》譜寫音樂,其中的主題歌《醫戀》由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演唱。隨后他創作了同名交響組曲,由本團演后亦獲得了上海市文廣局頒發的優秀節目獎。他寫的清唱劇《徐光啟》和交響組曲《醫者責任》都曾得到上海市文化基金會的資助。
沈傳薪除指揮本團大力推進親民音樂會外,還直接參加社會性的公益活動。2018年5月17日,他就隨上海慈善基金會到陜甘寧老區的旬邑縣進行愛心支教活動。他隨行來到旬邑縣以習仲勛夫人齊心命名的馬欄齊心學校,滿懷對老區的熱愛之情,為此校創作了《馬欄齊心學校校歌》;為該校學生進行了一次音樂講座:還為縣里的中小學音樂老師辦了一個培訓班。他謝絕縣里給他的報酬,體現了為大眾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受到當地領導和師生,以及上海慈善基金會的稱贊。
由沈傳薪創建的上海大眾樂團是民營交響樂團中最早成立的團體,近十年來約演出了700多場,聽眾達數十萬人次。因為沈傳薪強烈的責任心,并以身作則,嚴格治團,不計得失,從而增加了全團的凝聚力。加之李曉霞、孫鹿丹、顧建琴等團領導的傾心協助,以及全團成員的積極參與,上海大眾樂團的發展方興未艾,被市里有關部門評為唯一獲得“AAA”資質證書的先進民營交響樂團。近日據知上海大眾樂團明年1月4日將與陳燮陽音樂中心等單位,參加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主辦的“大師伴我行”首屆“最壹品慈善音樂會”。沈傳薪當下思考策劃的是為明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時,準備率團排演一場呈現中國現代杰出作曲家作品成果的音樂會,以作為國慶的獻禮!
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傳薪”,顯然暗含勉勵他要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發揚光大。故而在瑰麗的音樂道路上,沈傳薪奮力砥礪前行,在以往的歲月里,他已創作和發表音樂作品近千首,獲獎30多次。但是他認為像周小燕教授所說,如何踢好下半場的足球,還得認真思考,不斷努力,繼續全心全意地把上海大眾樂團辦得更好!
責任編輯:黎指寒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