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進京,連續三年火爆京城,無論從經典劇目展演還是領軍人物的表演,都引起了首都各界的廣泛關注?!?月2日至27日,“出彩河南——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在京舉行,在總結活動經驗時,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如是說。
“展演月集中展示了中國豫劇出人出戲的盛世景象,體現了新時代中國戲曲繁榮發展的最前沿?!?016年起中國豫劇連續三年在京舉行展演月,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對此高度評價,他指出,中國豫劇展演月既是河南的,也是北京的,還是全國的,是豫劇通過首都向全國輻射正能量的生動案例。
8月28日,在展演結束后,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中國戲曲學院以及河南豫劇院共同在京主辦了展演月研討會,主題為“引領與創造:豫劇在新時代的新任務”。
28年前,河南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到北京演出,票賣不出去,請人看戲都難。申鳳梅傷心地說:“過去我們到北京演出,毛主席、周總理接見,周總理教我們跳舞。現在來北京演出這么難,看樣子我的舞臺還在農村。我到農村去演,70歲的老婆兒坐到樹杈上看我的戲。北京以后再也不來了?!?/div>
時隔28年,來自全國6省市19個院團的24場戲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上演,每天演完將近晚上10點,熱情的觀眾不愿離場,喊著演員的名字要求加唱?!斑@說明什么問題?說明這個活動辦對了。通過不斷舉辦,已經培養了一批忠實的戲迷?!?8年來,時代在變,人們對戲曲的看法也在變。看到劇場內戲迷與演員的熱切互動,想想28年前申鳳梅大師的遭遇,《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陶克被深深觸動。
來自中國首家互聯網戲曲平臺——戲緣APP的統計顯示:本屆展演月共演出24場,戲緣現場直播24場。截至研討會舉行前一天,觀眾在線觀看直播的人數是322萬,直播中評論總數94萬,單場觀看人數最多的劇目是《朝陽溝》,263929人,《倒霉大叔的婚事》《打金枝》《蘇武牧羊》是觀看人數最靠前的幾個劇。在2016年展演月第一年,觀看直播人數能破5萬就不錯了,今年每場觀看的人數不低于7萬。三年展演,總計演出72場,現場觀眾總人數46000多人次,總直播場次49場,觀看直播總人數570萬。
展演本身就具有引領意義,影響整個中國戲曲的生態
2018年豫劇北京展演幾個亮點引人關注:一是現代戲多,緊扣“出彩河南——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主題。經典喜劇《倒霉大叔的婚事》從戲曲中常見的婚事題材入手,糅合中原農村生活與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膾炙人口的《老子·兒子·弦子》反映現實生活新矛盾,在歡笑聲中提出了物質生活豐富后如何過好精神生活的問題。新創劇目方面,《堯山情》《太行新愚公》《老村里的新故事》《春風化雨》《遠山桃李開》等聚焦扶貧攻堅,《泥笛淚》反映腐敗官員落馬后給家庭帶來的重創,《王屋山的女人》展現普普通通山里女人的誠實守信……陶克指出,這些劇目關注社會焦點、重點話題,政府支持,百姓擁護,對推動時代發展起到了應有作用。此外,反映革命題材的現代戲,如《口上的女人》《黃河絕唱》等都受到專家好評。
此次展演第二個亮點是老藝術家積極參與,年輕演員勇挑重擔?!冻枩稀匪拇輪T同臺,第一代《朝陽溝》主演,84歲的高潔、87歲的楊華瑞、89歲的王善樸和年輕演員一起走臺、演出。為保證演出萬無一失,河南豫劇院還為老藝術家安排了醫護人員。著名豫東“紅臉王”劉忠河75歲,至今堅持每年在基層演出200場以上,但他唱響中原40年的《打金枝》卻是第一次進北京,許多北京戲迷從第一屆展演月開始就期待這場戲。《倒霉大叔的婚事》由原班人馬演出,其中有五位演員超70歲,雖然人到老年,但喜劇“笑果”不減當年。在老藝術家身上,觀眾看到了戲曲演員長久的藝術生命,看到了老藝術家戲比天大、精益求精的精神。此次演出,11位優秀青年演員領銜主演,開幕演出《堯山情》、新編古裝豫劇《紅梅記》《皇家驛站》、經典老戲《戰洪州》、充滿新疆特色的《戈壁母親》等展現了豫劇青年一代不俗的實力?!秷蛏角椤分?,河南豫劇院黨委書記、著名豫劇演員汪荃珍為年輕人配戲甘當綠葉,幾分鐘的演唱體現了三屆展演月力推新人的一貫作風?!胺隼蠑y幼”背后,不難發現河南戲曲界凝心聚力的良好生態。
在中國藝術報社總編輯康偉看來,面對新時代這個出卷人,中國豫劇交出了精彩答卷,答卷上寫著“五個一”:一種戲比天大的精神,一個領軍人物李樹建,一支優秀的演員、編創、傳播隊伍,一批有生命力的優秀作品,一股在作品中、在從業者人格中體現出的浩然正氣。
“200多年前徽班進京,京劇形成。2016年起‘豫班’三次進京,這么大集群地在文化、政治的中心演出,在戲劇發展史上除了京劇,豫劇應該是第一個?!敝袊囆g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毛小雨指出,豫劇展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看來,連續三年舉辦展演月,這本身就具有了引領性,他說:“從某種程度上看,豫劇實際上影響著整個中國戲曲的生態。”
滾石上山,河南戲曲現象背后是一種文化精神
中國豫劇為什么能組織起這么大規模的展演,而且連演三年,今后還要接著辦下去?談及此,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最有發言權。
2013年7月17日,河南豫劇院恢復建制,李樹建出任院長。河南豫劇院有四個團,一團以傳統戲為主,二團演出新編歷史戲,三團是現代戲,另有2013年新成立的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多年來,李樹建和他的團隊摸著石頭過河,堅持示范、引領、研究、幫扶,提出了下好全國豫劇一盤棋的目標。
為實現目標,2015年河南豫劇院嘗試做了兩件事:一是召開全國豫劇院團長工作會,這是豫劇有史以來第一次,全國一百多個院團長回到河南,百鳥歸林,人心凝聚。二是舉辦了首屆全國豫劇高級表演人才培訓班,來自全國5省區的30多個豫劇院團的中青年學員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培訓。李樹建說:“如果不跟全國同行交流,大家就不認識,就不一定會參加展演月。通過舉辦這兩個活動,全國豫劇院團的人心凝聚了?!?/div>
為下好全國豫劇一盤棋,李樹建又總結了兩句話:團結拼搏,滾石上山,走出困境,敢為人先;走遍千山萬水找市場,實現千辛萬苦出形象,歷經千錘百煉出精品,想盡千方百計奔小康。
“現在豫劇搞得很紅火,圈外人感覺好像這個事挺順利,挺容易。實際上李樹建是把石頭往山上推,推不動就要滾下來,很費力氣?!敝袊囆g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原所長王安奎說,《朝陽溝》編導楊蘭春有一句話,搞現代戲要有敢死隊的精神,現在河南戲劇人就繼承和發揚了這種精神。
戲曲要繁榮發展,沒有善于團結藝術家的領軍人物不行
中國戲曲有360多個劇種,為什么現在豫劇取得了這么顯著的發展勢頭?回答這個問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戲曲要繁榮要發展,一定要在黨的領導下,培養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領軍人物。沒有善于團結藝術家的領軍人物是不行的。豫劇歷史上有好的傳統,有常香玉這樣的人民藝術家。在當今河南出了李樹建,李樹建及其團隊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戲曲發展道路,這是了不起的。”研討會上,仲呈祥回憶起2017年他作為講座嘉賓參加在鄭州舉辦的第二屆全國豫劇院團長工作交流會,看到來自全國12個省市的200多名院團長齊聚鄭州,這一幕讓他至今感慨:“一個河南豫劇院,可以召開全國豫劇院團長工作會,眼睛不是盯著河南省,而是盯著全國,他們把全部的戲劇生產力、把戲劇工作者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div>
多年來,觀察中國戲曲的河南現象,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指出:激活劇目、激活劇種、激活院團,核心是激活人。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集中體現了豫劇人抱團發展的良好態勢。“從上到下有愛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能、護才之德,不同地區、不同劇種、不同院團、不同流派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人捧人高,有利于能干的人脫穎而出,這樣的氛圍極為重要?!卑蛨D指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豫劇人有信仰、有謀劃、有行動,很關鍵的是因為有領軍人物,有李樹建和他的團隊,這支隊伍已初具形態?;赝?、觀察其他劇種,背后還缺少類似的帶頭人和團隊。
豫劇做大后,還有多少種可能?
與其他劇種相比,豫劇以前的優勢或許并不算特別明顯。研討會上,來自河南的戲曲評論家劉景亮就提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家一直說河南在戲劇改革上比別人慢半拍。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小菊也指出,2000年以前,豫劇雖然市場好觀眾多,但有點裹足不前,上世紀90年代獲國家級大獎的竟然是外省的豫劇團,這對河南豫劇人有很大刺激。但轉折自2000年《香魂女》獲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大獎開始,此后河南豫劇狂飆突進,《村官李天成》《程嬰救孤》《風雨故園》《常香玉》《焦裕祿》等,新世紀以來在劇目創作上碩果累累,影響力大了,大獎拿得也多。
劉景亮說,冷靜思考一下,為什么最近這20年豫劇能搞得這么熱鬧,取得很多成績?一是劇種有優勢,南北方都能聽懂,貼近生活。豫劇叫座的劇目比其他省多,外省同行到河南一看非常吃驚,一些劇目,評論者不高看,但觀眾喜歡,說明了豫劇的群眾性非常強。二是豫劇有強烈的道德情感,正是一般觀眾所接受的。三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河南文化宣傳界都是非常重視戲劇,這些年河南豫劇院成立以后,在推廣、人才培養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多工作,這些經驗都值得總結。
面對“引領與創造”這樣一個主題,王馗指出,在創造豫劇大輝煌之時,還能有多少種可能讓它持續?對此,他提出了幾個發展的方向:第一,豫劇做大后,有沒有能力影響其他劇種?第二,豫劇做大后,在不同地域能否展現不同的文化風貌?第三,豫劇現有一百多個專業團體,新創劇目總量可觀,能否產生幾十年后依然熠熠生輝的經典劇目?第四,豫劇從鄉土野臺走進劇場,產生劇場藝術,現在更有電影、電視、新媒體、小劇場等多種渠道,在多元化的文化空間里,豫劇能否推陳出新?展望未來,王馗說,豫劇要有切實作為,發揚多元的文化傳統和藝術實踐,豫劇的藝術理想可以更高遠,要有引領中國戲曲的志向。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