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凋謝的孤獨》,選自格奧爾格詩歌中的一句話,昭示著詩人內心的獨白以及與世界的對話方式。本詩集,收錄了敬篤2010-2017年間創作的詩歌近200首,反映了敬篤的創作歷程。其中大部分作品在各類刊物上發表,有些入選了某些年選,雖然算不上精品,但足夠總結了詩人從創作開始,到如今的一些詩歌的變化。
這本詩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一、靈魂的放逐;二、哲學的塑身;三、詞語的深處;四、另一種呼吸。創作的四個維度,每一個維度里都詮釋了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經歷的淬煉。
圖書版權:
書名:凋謝的孤獨
作者:敬篤
發行: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地址:南京市中央路165號,郵編:210009
開本:1\32
版次:2018年3月第1版
標準書號:ISBN 978-7-5594-1609-4
定價:30.00元
作者簡介:
敬篤:外國哲學碩士。青年詩人、作家、詩評人,曾主編、參與編輯民刊多種,現主編《吉林詩聚》。散文、小說、詩歌、評論作品曾在《詩刊》、《揚子江詩刊》、《山東文學》、《星星》、《詩潮》、《詩歌月刊》、《中國詩歌》、《中國詩人》、《延河》、《湖州晚報》等刊物發表,入選各類年選若干。曾獲第二十九屆、第三十一屆全國大學生櫻花詩歌獎,全國大學生小說大賽優秀獎。著有長篇小說《青春過往的流放》、詩集《夜半聽雨》。現專事于詩與哲學的研究。
“無名”的孤獨(代后記)
寫詩,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但現在看來似乎成了一種必然。
高中的時候,繁重的課業總讓我喘不過氣來,那時候唯一的調節劑就是寫作。隨便一張廢棄的試卷或稿紙,只要有空白,都可以涂鴉幾句,借機發泄一下內心的壓抑。幸運的是,這樣一種偶然的堅持,反倒刺激了我的創作熱情,于是,寫詩就成了一種必然的行為。
自從2010年重新撿起寫詩這件體力活以來,零零散散的寫了幾百首詩,這其中大多數自己都不太滿意。至于為什么要把這些詩編輯成冊,我自己尚且還沒有個說法,個中緣由,不提也罷。走上了寫詩的道路,自然也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波德萊爾說過,“我勸那些寫詩或者寫詩已經頗有成績的人絕不要半途而廢。”而我屬于寫詩的那一路人,成績倒是一點沒有,不過還是要堅持的,因為它是一份美好的事業。梭羅認為,“能讓風兒和溪流為其代言的人,便是詩人。”而布羅茨基也曾說道,“詩歌是對人類記憶的表達。”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詩人,但我相信我的文字可以承載我所感知的物和象,能夠把記憶之門打開。“既來之,則安之。”就像寫詩一樣,“既寫之,則安之。”何必計較那么多呢?
荷爾德林曾經感慨過,“在一個貧乏的時代,詩人何為?”我不知道在當下這樣一個精神貧乏時代,詩人何為?我一直在這樣反問自己,可是結果如何呢?自己依舊堅持在詩歌的道路上。我不清楚自己能走多遠,但我還是愿意一試。倘若這點堅持的勇氣都沒了,那也就沒有必要再去寫什么文字了。
寫詩,讓我陷入一種“無名”的孤獨。
德語詩人保羅?策蘭說過,“詩人生活在一種無名’狀態中。”于我而言,寫每一首詩,都包含著一種無法言說的情感、情緒,反映在句子中的符號跳舞或者沉思,讓我陷入一種“無名”的孤獨之中,無法自拔。在這樣的孤獨之境中,我仿佛在尋找什么,在反思什么?此時此刻,或美妙、或疼痛、或孤寂、或興奮、或踟躇、或無言,總之屬于“個體”世界中“我”的精神抽離,靈魂升華。
這本《凋謝的孤獨》,見證了我從手寫轉向碼字的過程,也見證了我詩的成長,有了變化,便有了感謝上蒼的理由!從2010年到2017年,七年,對一個人來說,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對一個詩人而言其實甚是漫長,其中的酸澀不必向世人道說。這七年,我從管理學轉向了哲學,又從哲學轉向了文學,每一次轉變都是一次痛苦的蛻變。對于生活,也許我并沒有大徹大悟;對于愛情,也許我只是一知半解;對于事業,也許我并沒有一事無成。但是,對于我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卻一直沒有定性的答案。回到蘇格拉底那句千古圣言,“認識你自己。”中來,我真的認清自己了嗎?這恐怕真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直到現在,我還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信筆涂鴉之作,可以結集成一本詩集,即將冠冕堂皇的呈現在世人面前。我掐了掐自己的大腿,有痛感,證明這件事情并不是虛無,也不是夢。既然是現實,那就讓這一切繼續下去吧!
面對即將付梓的《凋謝的孤獨》,這一刻我感覺到自己并不孤獨。有時候,啰里啰嗦的寫了很多文字,卻總是會忽略身邊許許多多幫助過我,或者支持過我的人。首先,感謝陪我一起長跑七年之久的女友李璐,是她在背后的不離不棄,默默付出,讓我有勇氣繼續堅持自我;其次,感謝我的家人們,他們的放任自流,讓我有了更自由、寬松的環境,能夠活到今天;最后,更要感謝曾經支持過我創作的師長、朋友、同學們,你們的鼓勵與幫扶,給了我不息的創作源泉。
是為記!
201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