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渾有力的上海港碼頭號子、令人眼花繚亂的扯鈴、力量與技巧并重的奉賢滾燈……狗年元宵節,一場獨一無二的鬧元宵民俗活動——行街會在上海市十大景觀街之一、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的蘇家屯路上拉開序幕,絢麗多彩的非遺藝術吸引了眾多民眾駐足觀看。
2日現場,花車巡游、踩高蹺、舞龍舞獅等特色行街,巧妙有趣的燈謎、傳統非遺文化項目一條街,一副立體、動靜結合的鬧元宵民俗文化畫卷緩緩展開。
20世紀初,蘇北移民及后代約占楊浦總人口的90%。原來流行于蘇北的“唱鳳凰”、“送麒麟”、“踩高蹺”新年風俗與上海的廟會活動相融合,固定于元宵節舉行,形成楊浦地區的“鬧元宵行街會”。此后,這項民俗活動在坊間久盛不衰。
據了解,自2005年起,由相關基層社區牽頭的鬧元宵行街會活動已連續舉辦十多屆,引來遠近民眾的關注。2015年,鬧元宵行街會更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吉祥喜慶的崇明婚嫁習俗表演 陳靜 攝
當日,在行街會在“非遺之風暖申城”環節,來自上海各區縣的優秀非遺項目競相亮相:“漢族民間舞的瑰寶”金山打湘蓮、吉祥又浪漫的閔行區鯉魚跳龍門、優美曼妙的顓橋鎮轉傘、熱鬧喜慶的崇明婚嫁風俗表演……一幕幕別具風格的演出淋漓盡致地演繹傳統經典民俗精髓,獲得觀賞民眾的陣陣喝彩。
本次鬧元宵行街會特設民俗展示一條街,吸引眾多民眾“眼球”。嬌艷的牡丹、活潑的動物、五光十色的水果、風情萬種的人物和煙霧裊繞的山水畫……非遺項目布堆畫驚艷亮相。據介紹,布堆畫,發源于堆繡,起源唐朝,流行于清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瀕臨失傳。經王勵新老師在原有堆繡的基礎上豐富了制作材料、精細了制作技藝,衍生創造出布堆畫,在上海地區傳承、推廣、發展。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燈彩楊浦大龍燈當日亦引來眾多關注。據介紹,楊浦大龍等原本用來迎接春節,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由于其具觀賞性,娛樂性,祈福性和藝術性于一身,曾在宮廷及民間淵源流傳。據悉,非遺傳承人李政三十年前開始對燈彩制作技藝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他不僅以制作大型龍燈見長,還擅長制作各類立體動物燈,對宮燈的制作也頗有心得。
在民俗一條街上,上海花樣經非遺傳承人鄭樹林現場為民眾表演拿手絕活。只見他一邊哼唱,一邊剪紙,一個個精致的圖案在他手中誕生。據介紹,上海花樣經是上海剪紙藝人走街穿巷、設攤賣藝時的口訣和唱詞,其特點是邊剪邊唱,在剪花樣的同時唱出相關的花樣經。
在現代化都市上海,保護民俗文化已為當地文化主管部門關注。據了解,目前,楊浦區文化部門正致力振興民俗文化,相關部門在社區建立了工藝坊,振興布藝畫、讓邊剪邊唱的上海花樣經得以光大等都是成功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