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和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等單位主辦的“水墨鑼鼓——中國戲劇人物畫大展”近日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揭幕。以戲曲為主題的美術展,曾經在上海朱屺瞻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多次舉辦,此次,兩館聯手,做大了“墨戲”品牌。
在中國人物畫譜系中,戲曲人物畫(又稱“戲畫”)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此次展覽匯集了百年來直至當代從事戲曲人物繪畫的眾多名家作品,既有關良、林風眠等大家作品,也有為戲曲人物畫開疆拓土的韓羽、丁立人、高馬得等畫家的作品,還為當下年輕藝術家搭建了繼往開來的舞臺,70余件形式多樣、色彩繽紛的戲曲人物作品,讓人宛若置身于鑼鼓陣陣的劇場。
在“關于中國戲劇人物畫的變形”研討會上,主持人、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李超表示,近代以來,戲曲人物畫已成為一種獨特的視覺圖像,其中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戲曲藝術作為中國國粹,體現了傳神寫意的精神境界。只有理解了中國戲曲藝術,才能理解戲曲畫的夸張和變形。
年近九旬的老藝術家丁立人表示,戲曲人物畫是一定要變形的,倘若如實描寫就不如照相了,“關鍵是怎么變形,我認為要變得自然、有趣,就得發自內心。”在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會長謝春彥看來,中國畫講究線條,是筆墨的藝術,變形其實與書法中的丑書類似,變形要掌握度,這與文學中的夸張是相通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徐明松認為,戲曲繪畫重在寫意,這次展覽的作品各具特點,這樣的展覽已不是一場單純的雅集。劉海粟美術館館長、畫家朱剛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表示,這次展覽將劉海粟美術館“墨戲·戲墨”的老品牌與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的年展結合在一起,由此形成合力,希望其中能融入更多的學術思考。
策展人之一陳九、季平也結合創作,對戲曲人物畫中的“變形”闡述了各自的看法,他們認為,戲曲人物畫變形,還是要顧及中國畫的傳統。畫戲畫,先要入戲,品出味來,然后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