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念榮的散文我過去讀得少,這次集中讀邵先生的作品感觸良多,一個業余散文作家,公務繁冗,竟然寫出這么多的作品,足見對寫作的癡迷。閱讀過程中,常常被他筆下的真情、真事和真思所感動,于是動筆寫下我的一些想法,與邵先生共勉,也與讀者朋友們交流。
在閱讀邵念榮的作品中,我一次次地想起這個老話題:散文是什么?其實,這本不是一個問題,但現在兩個極端的發展,讓這個本來十分清晰的問題,變得模糊了。一個極端是散文圈子中的一些作家,過分強調了散文的文學技巧,以為技巧高妙,文字漂亮,標新立異才是好散文,高大上地抽掉了散文的最本質的要素“敘事記人真情實感”。另一個極端是網絡化以后的寫手,以為散文是隨心所欲的文字游戲。這兩種傾向,讓散文面目花哨不再清晰。邵念榮的散文最讓我看重的是他的“真”:有真情,記真事,言真思。這是散文數千年得以流傳的命脈。邵念榮用心血寫下的這些作品,以他的真情打動作為讀者的我,以他的真實故事感染作為讀者的我,以他的內心真實的所思所想啟發作為讀者的我。我以為從古至今,真情實感是文章立身之本,他讓讀者對散文作家有了“信任”,才可能被他的文章所感動。(小說家戲劇家當然不一樣,他們公開聲明他們是虛構故事,讀者是被故事情節所引吸。)有了這個基礎,我就找到了走近邵念榮內心的那條路徑。
邵念榮的散文,最有個性特點的是他寫鄉情親情的那些作品:《家鄉的泥土》《未名河》《故鄉》《兒時的挨打》《自行車紀事》《手表今昔》《失火》《懷念父親》《重拾家書》《母親心中的根》《“車大”我想說的》以及《老屋》等散文。這些憶舊短篇散文,像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重現了遙遠的村莊和曾經溫暖過的那些灶火和親人的臉龐。這些飽含溫度又有些酸澀的文字,把作者的情感留在了這些散文中。作者真情流露寫下的這些文字,也為讀者留下了一段段真實的鄉愁。作者在《老屋》中寫道:“老屋當時其實并不老,但早已風雨飄搖。累年的風雨侵蝕讓墻體千瘡百孔,四面漏風。一到冬天,內墻糊滿的報紙擋不住四處亂串的凜冽寒風。屋頂的泥灰透過蜘蛛網簌簌落下。堂屋的一側山墻嚴重傾斜,隨時就會倒塌。最為憂心的是每年夏秋之際,連綿的陰雨打濕了老屋脆弱的墻體,碰到發水的年份,田里的水漫過屋前空地,直逼門檻。家里人只能用蛇皮袋裝土四周筑壩,用臉盆把水半盆半盆地舀出去,家人輪流晝夜奮戰,直到大水退去。”這樣的老屋,隨著歲月的變遷,再也看不到了,高樓林立的都市中,擁擠著告別老屋到都市尋夢的人。沒有老屋和故鄉,我們常常有一種浮萍般無根的漂泊感!邵念榮的《老屋》把老屋和鄉愁都留下了,留在這短短的散文里,讀到這樣的散文,鄉愁依在,真實可見,觸手可及!他的另一篇散文《重拾家書》,用一封封樸實拙言的家書,再現了遠逝的那份親情:“兒見字:來信無別。知道你6月1日去南京學習,希你走前電話告知一下,我們過去你處。我把小紅(我四姐)的情況與你說說,主要有三:第一,我叫她與對方和平相處,打官司有困難,她的戶口本和身份證都沒有。第二,我叫他如果不能存身就回娘家生活,把身體維持好。第三,我叫她租一輛車子將所有東西運到你那兒存放,她以后的工作由你妥善幫助解決。言不多說,等到你處去面談一切。 父手書1996.5.22”這樣的家書,這般刻板端正的口氣,只屬于父輩那個年代。在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讀這樣的文字,立刻將你引到上世紀那個年代,立馬讓一種古老而執拗的親情擁抱你!
留下鄉愁,留下遠逝的鄉親和親情,邵念榮用樸素而真實的筆觸,完成了他生命中的一種使命。
邵念榮還有另一類憶舊的散文作品。這些散文都是作家親歷過的人和事。時光荏苒,回眸處皆成了風景。這些真實的經歷,是邵念榮人生前行留下的足跡。作家力圖用筆再現當年的情景,因此讀者讀到這些作品的時候,不僅分享作家的人生經歷,同時也從中感受到時代前行的身影。文集中如《不帶走一片云彩》《霧鎖秦淮》《伶仃洋畔一方綠》《土瓜嶺》《唐家灣尋味》都是讓人能留下印象的好作品。這類作品與一般的游記相比,有更重的份量??陀^的說,邵先生寫的游記類散文還沒脫出常見的窠臼,而與作家經歷有關的這些地方,則在作家筆下透出時代的氣息:“土瓜嶺牌坊的斜對面,是一條通往富灣工業區的大路。在旁邊的兩個樓盤沒有開發之前,這里的白天車輛穿梭,一到晚上就是非常熱鬧的燈光夜市。賣服裝的、賣水果的,買皮具的,修鞋子的,縫衣服的……應有盡有。最是那露天卡拉OK引人駐足,那些打工一族經常聚在這里,吃點麻辣燙,喝點啤酒,再飆上幾首,很有滄桑和生活的氣息。我們當時正好住在對面的公司自由單元樓,晚上不用打開窗戶都能聽到唱歌的聲音,直到子夜時分。一位同事睡眠不好,不堪其擾,先后向居委會、城管、公安等部門多次投訴未果,一氣之下自己買了新屋搬走了??墒遣欢嗑?,這里的燈光夜市歇業了,也許是投訴的結果,更可能是大路兩邊的樓盤很快就動工了?!保ㄒ浴锻凉蠋X》)作家寫的是珠三角一個小村落當年的風情,卻保留下了改革開放變革時期的那種社會風貌。作家的經歷就是最值得開發的創作資源。親歷這些變革的邵念榮本身就是一座富礦。如果在這類題材上再下功夫,描畫出當代的一幅幅“清明上河圖”,邵先生的散文還將有可觀的上升空間。
在邵念榮這部散文集里,還有一類作品值得推薦給讀者,那就是作家面對社會百態的所思所想。思想隨筆是散文中特別有份量的題材。中國古代散文的經典,西方現代散文的名篇,多是思想隨筆。這些藝術經典是啟迪智慧解放思想的利器。這類作品最能呈現散文作家的修養與品格。這類作品也最忌人云亦云,鸚鵡學舌,不懂裝懂,以及掉書袋子賣弄學問。說到底還是巴金先生那三個字“說真話”。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只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就會對生活有獨到的發現和理解,而且這種個性化體驗也一定會引發讀者的思考,從而產生交流,有了交流就是“知音”。我讀邵念榮作品,就常常驚嘆他對日常生活細致入微的體察:“婚姻不是書面的契約。書面的契約,不如精神的相守?;橐鍪乔楦械挠谰靡劳?,也是責任的相互約定。沒有契約的婚姻似乎缺少明確的約定,然而,契約很容易終止于契約??陬^的承諾是不可靠的,書面的契約也不是堅不可摧,情感的依戀才是婚姻永遠的黏合劑?!橐鍪秦敻坏耐顿Y銀行?;橐霾皇秦敻患鄣脑?,卻是財富保值增值的結果。一人吃飯,全家不餓,很難見到大富大貴。幸福的婚姻離不開財富的積累,而不幸的婚姻往往是財富的墳墓。將幸福的婚姻量化為財富有點牽強,但和睦生財是美好的愿望也是現實的景象?!弊骷艺劦搅嘶橐雠c契約和情感的關系,還很正統很普世,接著談到與財富的關系,卻釋出新意,婚姻不回避財富,同時也不是財富決定論,還談出婚姻對財富的反作用力,實在獨到精彩。我想這與作家生活在珠三角,財富不斷增加婚姻不斷變化,也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新常態。不人云亦云,就會在文章中呈現與眾不同的新意。一般人聽名家講座,常常是跟著名家的思路走,滿足于當好學徒。而邵念榮聽葉兆言的講座,與有另一番體會:“葉先生對問題的看法比較現實和直接,沒有‘高大上’的東西和道德優越感。他坦承自己不是一個浪漫的人,恰恰是因為寫作讓他失去了浪漫。他每天除了寫作就是寫作,連游泳也是為了寫作而鍛煉身體。他已經功成名就,但作為專業作家,他還是把‘一直寫下去’作為自己的目標和追求。他反復強調‘寫作是無聊的’,但是他又要一直寫下去。他承認作家離不開生活,但他每天呆在家里蒙頭寫;他認為作家的‘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有時就是胡說八道,但他覺得這種胡說八道又是有生活的依據的。”這段話十分精彩,這叫做會聽更會想,能聽出“話里的話”和“自相矛盾之趣”,這很智慧,也很真實,這是邵先生“說真話”的佳作!這樣的“隨感錄”更多一些,散文的份量也就更重一些。
讀邵先生的散文,正是北京初露春意的時節,讀罷起身,發現窗外的草坪竟然泛起一層朦朧的綠色,于是欣然為此短文寫下題目:勤將筆墨染草色。
是為序。
2015年3月于北京
葉延濱,(1948.11——)中國作家協會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
曾任《星星》主編及《詩刊》主編,曾擔任國家級文藝獎項評委有:中國廣播文藝政府獎評委、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評委、魯迅文學獎(1-4屆詩歌,5屆散文)評委會副主任等職。迄今已出版個人文學專著45部,作品自1980年以來先后被收入了國內外450余種選集以及大學、中學課本。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法、俄、意、德、日、韓、羅馬尼亞、波蘭、馬其頓文字。作品曾獲中國作家協會優秀中青年詩人詩歌獎,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新詩集獎(1985年——1986),以及四川文學獎、十月文學獎、
青年文學獎等50余種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