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詩”說中秋情:一年逢好夜 賞月慶團圓

2024-9-11 15:12  |  來源:人民網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今天是9月21日,農歷八月十五,又是一個玉露生涼、丹桂飄香的中秋節。明月高懸,無垠清輝遍灑乾坤山河,凝結成全體中華兒女心中那一抹揮之不去的柔和與皎潔。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素有重視月亮的傳統,許多節日都設置在朔日或望日。其中,尤以中秋節與月亮的關系最為密切。
  
  品節俗: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在我國現存最早的典籍《尚書》中,就記載了先民對月神的祭拜,“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從《禮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國自周代以來便有祭月的禮制,“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秦漢時期,月亮被視為“神”的象征,據司馬遷《史記·封禪書》,漢代皇帝也會定期祭拜“日神月精”,早上祭日、晚上祭月。及至魏晉,“賞月”的概念慢慢出現。到了唐代,賞月活動逐漸盛行,《開元天寶遺事》中就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的記載。
  
  宋代,“賞月”已經發展成了“玩月”。《東京夢華錄》寫道,“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閶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從中可見,北宋人對中秋賞月的興趣可謂前所未有。
  
  《夢粱錄》則記錄了南宋的中秋風俗,節日氣氛同樣熱烈,“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絕。”
  
  除了賞月之外,中秋節俗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豐富。《武林舊事》中記載,北宋年間,民間有在中秋節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浙江一帶中秋除賞月外,觀潮可謂又一盛事。錢塘江大潮的觀潮日設置在中秋后的八月十八,“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寥寥數語,寫盡大潮的恢弘氣勢。
  
  賞詩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如上文所說,古人對月的崇拜由來已久。冉冉升起的一輪明月,在夜空中把柔和的銀光撒滿大地,先民們就把月亮當成了在黑夜帶來光明的“神”。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對月亮的崇拜又增添了許多傳奇的元素。
  
  “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纖阿不御,焉舒情兮?”在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里,就出現了與月亮有關的傳說——不僅給月神配備了名為“望舒”的專車和名叫“纖阿”的女御者,“菟”,即月兔,也出現在了古人的想象之中。
  
  據西漢《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兩千多年來,“嫦娥奔月”的神話廣泛流傳,是各代文藝作品樂于吟詠的對象。唐代李商隱寫道,“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晏殊亦有詞云,“廣寒宮殿路迢迢。試問嫦娥緣底事,欲下層霄。”
  
  除了浪漫的神話傳說之外,月亮還有許多雅致的別名——玉盤、素娥、玉輪、玉蟾、桂華、桂魄、玉桂、玉鏡……在不同的詩文名篇中均有體現。比如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李賀的“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周邦彥的“風消焰蠟,露浥紅蓮,花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桂魄”曾出現在蘇軾的《念奴嬌·中秋》中,“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在眾多與中秋有關的作品中,他的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堪稱千古絕唱,“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的陰晴圓缺與人的悲歡離合互相映照,升華出濃厚的哲學意味。
  
  盼團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萬里無云鏡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中國人講究“月兒圓,人團圓”——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文化情懷,也是跨越時間不絕如縷的文化鄉愁。
  
  明清時期,中秋節開始被稱為“團圓節”,“圓”的寓意使中秋節成為僅次于春節的又一重要團圓的節日。《京都風物志》述及家庭賞月宴,中秋夜拜月禮畢,“家中長幼咸集,盛設瓜果酒肴,于庭中聚飲,謂之團圓酒。”
  
  此時,月餅也被賦予了團圓的涵義。《松窗夢語》稱,“中秋供月以餅,取團圓之象,遂呼月餅。”有的地方甚至直接稱月餅為“團圓餅”,《正德瓊臺志》中就說,“中秋玩月,城市以面為大餅,名團圓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咬上一口月餅,不管身在何處,過節的儀式感都會隨之而來。中秋雖然是中國的節日,但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家國相依的情懷以及幸福生活的追求,無一不指向和平、團圓、美好等人類永恒的精神訴求。
  
  早在隋唐時期,中秋的習俗就已經影響到周邊諸國。《隋書·東夷列傳·新羅傳》記載:“新羅……每正月旦相賀,王設宴會,班賚群官。其日拜日月神。至八月十五日,設樂,令官人射,賞以馬、布。”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被包括中秋節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所吸引,被中華文化傳遞出來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所觸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這一輪亙古不變的中秋明月,時刻照耀著中華民族的心田。在這個神州月圓時刻,讓我們積蓄向前的力量,在賡續傳統中邁向新的征程。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