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文化積淀,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民族在激蕩的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文化根脈,其承載著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史上獨特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及道德規范,是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重要源泉。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便堅持不懈地在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向世界講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黨史故事,以及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艱苦奮斗的中國故事。新征程上,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成為新時代重要課題。
在堅定的文化立場中講好中國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堅定的文化立場既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根基,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力量源泉。近現代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和碰撞的機會愈來愈多。受外來文化沖擊和影響,民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曾逐漸降低,加之一些文化霸權主義現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使得中國故事的傳播效果被削弱。常言道:“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因此,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必須牢牢堅守住中華文化立場,既不能“削足適履”,丟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點和特色;也不能“削履適足”,失去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方向,動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明接軌的堅實根基。
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立足本民族特色講好中國故事。無論在什么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最鮮亮的文化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這些論斷深刻表明只有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牢固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才能牢牢把握住中華民族最鮮亮的底色,才能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中國特色,從而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與世界文化的競爭中更加堅定自信地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堅持中華文化的獨立性,在多元思潮和價值觀的碰撞下保持自身獨立思想和態度,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自強。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政府、高校、媒體都應保持冷靜,始終以中華文化的獨立性作出有力回應,正確引導輿論,在全社會形成廣泛的民族共識,增強全民文化自信,從而向世人展現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講述客觀真實的中國故事。
在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構建中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是指在維護國家和廣大人民利益的基礎上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及話語方式,并以中國式的話語敘事邏輯向世界傳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蘊含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及精神特質,以顯著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新時代背景下,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既是展現大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需要,也是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壯大中國輿論引導力的重要推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對外傳播,是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構建的兩個重要支點。其一,在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過程中,應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現蘊含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的中華文化,從而有效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全球化。現階段,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國內外受眾均可從不同社交媒體平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而,在新時代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應創新敘事框架,積極尋求與國外受眾的情感共鳴,如此一來,既可保證更有效的文化輸出,也可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實現中國話語權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比如,知名短視頻博主李子柒以短視頻的形式,充分展示充滿中國元素的服飾、音樂及美食,為世界打開了認識、欣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口。其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指導著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建設,且其作為一種理論成果和指導思想,本身就是中國敘事體系時代性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要想在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中講好中國故事,就需要很好地宣傳闡釋中國共產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借助人文交流活動、國際論壇等形式廣泛宣傳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及中國方案,從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且融通中外的敘事話語,既可幫助國內外受眾了解中國共產黨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可使其真正認識到中國已具備在全球事務中發揮巨大作用的能力。
在豐富的文化載體中講好中國故事
伴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也在不斷創新與豐富。過去,文字、書法、建筑、戲曲、繪畫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載體,記錄著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故事和歷史。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大眾審美的提升,傳播載體愈加多樣化,傳統載體由于自身傳播局限性已難以充分滿足新時代大眾審美需求。基于此,只有趁著“互聯網+”的新時代東風,不斷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載體,才能真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更好地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其一,文創產品是近年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文物故事的重要載體。隨著大眾消費不斷升級,既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又契合年輕人群體消費需求的文創產品成為消費新風尚。在此背景下,全國各地博物館、文化館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文創產品,依托產品設計將無形的、抽象的傳統文化轉化為具體的、有形的、大眾易接受的文創產品,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眾生活各個方面的融入。比如,故宮博物院將中國傳統的結婚禮儀、場景布置運用于文創產品設計中,開發出婚慶服飾及婚慶用品等,使傳統婚慶文化在一系列文創產品中得以全新詮釋,而大眾也可在消費的同時深入了解其背后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除線下文創產品外,部分博物館還借助三維動畫、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創新文創產品開發形式,打開了一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承之路。在此背景下,數字敦煌、數字故宮等線上文創產品紛紛進入大眾視野,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更加鮮活立體。
其二,影視作品也是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以《大魚海棠》等為代表的優秀電影作品與以《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為代表的文博類綜藝節目,在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后蘊含的人文元素和人文價值的同時,結合新媒體傳播語境創新表現手法,采用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使傳統文化從束之高閣的博物館中走向百姓生活。以《國家寶藏》為例,該節目通過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探究文物背后的歷史真相,以兼具哲學性和趣味性的方式講述中國文物背后的故事,并邀請文博界的專業人士講述文物的“今生”故事,借歷史對話的形式,引導觀眾在聆聽文物故事的同時積極探索文物所承載的中華文化,激發觀眾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創新傳承。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在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與此同時,還要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文化載體,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從而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