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準備好了嗎?
孩子:上午好!
今天是五月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能自由出入小區了。恢復自由真好,很多計劃好的事情又可以實施。人在情感上需要社會交往,工作上需要合作交流,自由對于人類來說非常重要。算算我們封控在小區有兩個半月了,季節也從春天到了夏天。上海經過這一輪靜默,汽車的尾氣少了,工業的污染少了,動物們的活動范圍廣了,河水更清,天空更藍,空氣更清新??纯创巴獾奶炜?,天高云闊,樹葉在陽光的照射下綠得耀眼。停下繁忙的腳步,外面接觸少了,人們更關注自我的內心。這段時間,每天還是二十四小時,但居家時間多了,出門時間少了。雖然人類每天的時間不會減少,但空間會有變化,涉足的空間與自身的活動范圍有關。我小時候,生活節奏慢,總覺得時間很充裕,也常有閑暇,打發時間即是幸福也是煩惱。但你們這個時代,隨著活動空間的拓展,人際交往的便捷,估計這種感覺少了,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或者在現實空間活動,或者在虛擬空間中獵奇。當代的人類不但存在現實時空里,而且呈現在網絡世界里。我們可以輕易地通過網絡,看到別人的生活,也能很容易的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但往往展示的少,旁觀者多,很多人成為別人生活的消費者。以前,人類生活和工作的交集在現實中,現實活動的范圍用一般用腳步丈量,當代的生活和工作的交集很多在網絡與虛擬空間中,可以跨越千山萬水,輕易對接異國他鄉。孩子,當今的世界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們的時空已經不是原來的單一時空,而是多維時空的立體交互,時間在多維空間中有不同的意義,空間在多維時空中變化多端。我們的精神世界原來大多很虛無,依靠想象,但當代世界,人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具體,甚至可以眼見到,手摸到。精神世界的呈現與交互活動已經占據了我們更多的精力。在網絡世界、精神世界中,距離與速度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距離看起來很遠,但轉瞬可達。速度不僅用在物質的物理距離變化,更多用在了精神距離的變化。孩子,這已經是走向虛實相生的世界,這已經是走向多元混合的世界,這是屬于年青人的世界。未來已來,你是否能夠攜手未來,走向更深遠的未來?未來世界的物質、能量、信息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未來世界有更多的虛擬物質,這些物質已經不是可以用傳統的形狀、質量、速度來衡量,這些物質可能有形但沒有重量,這些虛擬物質可以集散隨意,瞬間移動;隨著虛擬物質的改變,其能量承載與交流也將改變,相應的信息交流、儲存、演變也是千姿百態。這是一個很多傳統概念被重新定義的時代,也是人類組織行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生極大變化的時代。相應的人類社會與人類價值也在發生改變。孩子,科技帶來世界的改變,這種改變深入人們的生活、生產,甚至思維、情感、理智等各方面。
孩子,未來已來,這是一個高科技發展的時代??萍甲屓藗兩罡篮?,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吃穿住行等方面的便利,除了便利,甚至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人類吃飯的主要目的是補充營養,而補充營養已經不用依靠嘴巴這個入口,某些人若想簡化獲得營養的渠道,完全不需要吃飯這個動作。未來以來,相應的穿衣、住宿、行動也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我們的衣服將越來越智能化,多功能,其外形、顏色、功能都想隨心所欲。我們的居所同樣會智能化,多變而多功能,開合自由,移動便利。我們原來物理行走,如果目的僅僅是到某個地方見某個人,或者辦某件事,這在未來世界中好像已屬多余,虛擬世界中精神的交流完全可以替代這些,人為什么一定要在耗時費力的現實中見面,虛擬空間中見面與交流更加直接與簡單。未來已來,將帶來人們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等方面的極大轉變,甚至將改變人類的原始欲望與需求,以及欲望與需求的滿足方式,社會與人都將重新定義。孩子,這些轉變有些我可以想見,有些無法預見。既然講到人將重新定義,這里可以稍微展開一下。未來人不但有現實身份,更有虛擬身份,生理的自我與精神的自我可以分離,我們在現實與虛擬世界中暢行無阻,自由切換。除了自身的變化,我們會發現未來現實世界中有很多原生生物與再培生物的合體人、生物與機械的合體人。人們或者因為器官的退化而培育生物器官替代,或者直接通過機械器官替代。人們可以輕易的再造生物人,人們更可以輕易的再造機器人。當現在定義的人類身處未來人群時,會驚奇的發現周圍很多的人與自己極大的不同,這些不同不僅表現在生理上,更表現在心理與思想上。人類曾經窮盡智慧希望滿足的溫飽等原始欲望,對其他人群而言已經沒有意義,他們不用與人類爭奪糧食,他們根本不需要糧食。他們或許休息方式,七情六欲都與人類極大不同,或許不需要休息,沒有七情六欲。人類與人類社會都需要重新被定義,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和世界呢?當我們在享受美食時,其他人群甚至會覺得詫異。當我們在嬉笑打鬧,甚至談情說愛時,其他人群會覺得怪異。甚至,我們不但與同類人相處,更多要與異類人相處,我們想好與他們怎么相處了嗎?他們可以不沒有七情六欲,不需要吃喝拉撒睡。他們因服務人類而生,但也會慢慢具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曾經是我們的奴隸,以后甚至可以是家人、朋友、愛人,他們滿足我們的需要,但他們需要什么呢?難倒他們只需要指令和命令?不,肯東不是,他們需要的我們暫時還想不到。除了現實世界中有形的各色人類,我們還在網絡虛擬世界中跟各類現代定義的虛擬人、原創假人交流、合作。這些人可以突然來到,也可能瞬間消失。我們以虛擬人的形象存活在虛擬空間里,他們可能受到我們現實思維的控制,也可以慢慢有自動化的思維,他們并非是我們思想的工具。我們不但可以變身為一個虛擬人,我們可以變身為很多的虛擬人,在虛擬空間中從事各類勞動。我們也可以創造出各類虛擬人來完成我們的思想與意志的實現,當然,他們也將會有一定的自主性。曾經在神話世界中描繪的多維世界終將到來,我們也會成為多維的人類,甚至每個人都具有再造現實與虛擬人的能力。
孩子,世界未必變化這么快,未必馬上到來,但終將到來。面對這樣的世界,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呢?首先是學習,不斷的學習,這個世界每個人的發展都不一樣,要跟上這個世界的發展,不但要向前人學習,在前人知識與能力上整合、分析、創新提高。還需要借鑒當代人的智慧,在這個分工高度精細化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可能成為全才,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借鑒,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并實現超越。這個世界零件會越來越多,我們更需要設計、定制與組裝的能力。當然,我們不但學習別人的技術,更應該學習別人的方法,甚至看問題的角度,勇于實踐、鍥而不舍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不但要虛心向同路人學習,更需要與優秀的人同路。所謂的三人行,應該是通向未來的道路上,這樣才能學到前進的知識、能力與精神。這個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每個人的發展需要日積月累,我們需要不斷的換個環境,提升交流的圈子,獲得更新的信息,更有用的知識,培養更優秀的能力。除了學習,我們還要開放、包容、真誠的合作。未來的世界,合作的群體與范圍越來越大,我們可以輕易的實現遠距離合作,甚至素昧平生可深入交流。我們可以跟各類人群甚至機器合作,這些合作的規則和程序需要我們用心設計與制定,制定規則和方法才是積極主動。孩子,未來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實際當代的信息就已經紛繁復雜。在未來世界,我們要有信息分類檢索的超能力,垃圾信息耗費了我們太多的時間,有用的信息往往又沉溺在浩如煙海的虛實空間中。對于數據與信息的占有以及分析,成為未來獲益取勝的重要因素。除了要占有數據與信息,能夠快速有效的分析整合外,我們還要具有數據交互,信息交流的能力,未來世界不但是金錢的交流交換,更是數據信息的交流交換。孩子,未來的世界,我們將不斷放大自己的感官,我們借助工具能夠看得更遠,甚至更遙遠的天空。我們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得到資源,校正自己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我們可以借助工具走得更遠,不但身體,而且靈魂。我們可以實現空間的快速移動,也可以實現虛實的快速轉變。同樣,我們可以聽的更遠,聽到各種有源之聲,也可以聽到各種所謂的無源之聲。當代現實,我們更多是生活在所謂造物主創造的世界中。未來世界,我們可能更多生活在人類自我創造的世界中。這個世界被我們創造后,其體量正越來越大,他們運動的慣性與自主性也越來越強。孩子,人類很偉大,但人類創造社會生活,又被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法律制約。人類正創造未來世界,這個未來世界不但相對個體的人,甚至相對整個人類,都有必須接受的制約和遵守的法則。人類的力量越偉大,越有偉大的力量與之平衡,這就是世界守恒的規律。
孩子,未來世界千變萬化,我們追逐風,追逐雨,但風雨總在身外。我們不但要看繁華世界,新潮澎湃,更要回歸內心,葆有內心的安寧與祥和,具有更鮮明的自我形象和身份體系。外部的世界越來越大,我們未能窮盡其秘密;我們內心的世界也將越來越豐富,我們依然要探索。我們的時間精力用在適應,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更需要修煉自我。外部世界越來越多,內心世界也要對等,否則將被壓迫而喪失自我。我們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交流,是相對等量的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流與互動,若想更多的認識外部世界,改造外部世界,還需要內心思想豐富,信息和能量的充盈,這樣才能有序的交流與互動。否則,內心空虛,虛而無物,外部多彩的世界將沖塌我們內心的防線,充塞我們的心靈,侵蝕我們的情感,動搖我們的意志。人的自我意識與行動的主體性都將缺失,人將變為機器。只有內心的高遠與廣大,信息與能力與外部相當的時候,我們發才能理性、平和的對接外部世界的資源,從而與未來攜手走向更深遠的未來。
作者簡介:
黃暾煒,文化學者、美學專家、青年評論家。上海戲劇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F任上海戲劇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書記、副院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中國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國際木偶聯會會員、上海史志學會理事,上海評論家協會會員、文旅部戲曲藝術人才培養高級研修班學員、教育部中央電教館全國微電影征集展播活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劇本組組長。
長期從事藝術管理、藝術創作、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教育教學實踐,教育教學項目多次獲得上海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并在國家級報刊雜志發表藝術管理及研究系列論文。策劃、制作、編導的京劇、昆劇、音樂劇、越劇、潮劇及話劇、歌舞劇、木偶劇、電影作品三十余項。策劃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獲中國國家藝術基金、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項目資助,并獲中國京劇藝術節、中國昆劇藝術節、上海白玉蘭評審等等國家級獎項。先后帶隊赴歐洲,美洲,亞洲國家講學,考察,交流演出。
為上海乃至全國高校、科研院所、藝術機構、國家重點院團,國有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組織策劃活動及文化創意項目,開設《藝術美學》、《中國美學》、《戲曲美學》、《戲曲院團管理案例研究》、《劇目策劃與制作》、《微電影鑒賞與劇本創作》、《美與美育》、《微電影劇本創作》、《藝術概論》、《民族藝術的美學追求》、《美與審美差異》、《中西方美學比較研究》、《民族審美意識的演變與現狀》、《戲曲流派賞析》、《東方藝術賞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從哪里來?》、《文化自信與民族審美》、《服裝美學》、《建筑美學》、《文化自信與中國精神》、《氣場與能量》、《中華藝術精神》、《中國企業家的人文追求》、《當代中國智慧》、《孫子兵法與中國智慧》等藝術講座與主要課程。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