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社會
孩子:上午好!
今天被允許每家每戶有一人出小區購物,你媽媽就幸福快樂地出去了。居家時間久了,總想到外面去看看,既想與他人交流,也想看看外面的自然風景。小區的空間對現代人而言真是太小了。沒有疫情的時候,往往本市出行驅車,去外地坐高鐵,出國乘飛機。現在也只能步行在周邊逛逛,小區居民就滿足了。希望不久就能恢復常態,生活會更加美好。人類有充分的耐性和智慧,新冠病毒也在不斷變異,謀求與人類的共生。從生物學而言,人類是新冠病毒的宿主,那么什么是人類的宿主呢?地球!人類依附在地球之上,從地球上獲取生存與發展的資源。不知道病毒是否會聯合協作從人體獲取資源,但人是會合作共謀從地球獲取資源。人類力量本來很渺小,但因為組織協作,且傳承前人智慧,故此合縱連橫,既有協作又有傳承,時空嫁接而逐漸強大,并成為地球陸地上的霸主。但人不管如何強大,終究還是地球生物,需要依靠地球生存,起碼目前如此,至于以后太空移民是否能可行,尚無定論。人類與地球的共生模式不像新冠病毒與宿主的關系,新冠病毒出現的時候異常兇猛,往往令宿主痛苦,甚至殺死宿主。新冠病毒估計有原始的智商,懂得簡單實用的邏輯,它們知道宿主死亡,自己也難于存在,故此不斷變異,毒性減弱,致死率變低,估計未來也就是感冒病毒的毒性,從而達到與人類共存的目的。人類與地球的關系卻非如此,人類本不是外來之物,而是地球生物演進生成。故此,前期就像個嬰兒,慢慢長大,力量與智慧都有所增長。且人類一直在適應自然,雖然也有改造,但僅是小范圍和部分領域。人類雖然也關注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但隨著社會發展,部落、民族、國家在資源分配、利益爭奪中總有斗爭協作,即使是同種同宗同族,同性同姓同行者,也往往有合作與斗爭。相對于與自然的和諧與斗爭,人類往往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人類本身的社會關系上,其重點是資源的分配。生產是為了資源,合作是為了資源,斗爭同樣是為了資源,這些資源除了地球資源,還包括精神資源。人類不僅需要物質資料生存,還需要精神資源滋養。這些精神資源如空氣與水,滋養著人的意志與靈魂。因社會分工存在,精神資源的生產者和占有者不同,所以也會涉及交易與分配。對精神資源的分配成為人類斗爭與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人類的精神資源與物質資源往往密切相連,純粹的物質資源總會被賦予精神價值,即使最基礎的吃穿住行也不是停留在物資層面上,往往因為加工、運輸、服務等,附加了許多精神要素。雖然人的自然性與生而來,但人的社會性也根深蒂固。很多時候,人們進行合作與爭斗往往是為了分配這些精神資源。國家如此、民族如此,甚至個人也是如此。
孩子,人不但是有形的生命體,也是無形的精神生命體,這兩個生命體虛實結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密不可分。很多時候,人們為了說清道理,往往會分門別類的進行解析,但實際分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很多。因沒有更好的辦法,就依然試著解析以促進理解,這是人類的智慧也是符號定義和推理的局限。人的有形生命體特征與其他動物雷同,也需經歷出生、生長、成熟、衰老、死亡的過程。雖然當代人的壽命已經遠遠超越了古人,但壽命依然存在,且血肉之軀不可能長存。人的肉身有物理結構和化學功能,其使用過程中必有損耗。年青時的損耗尚能及時修補,但過了保質期就難,時間長了越來越差。物理的運動機能和化學的加工功能都是如此,所以人的肉身需要使用恰當,既不能過分消耗,也不能長期停用。用則損,停則廢,用多用少有辯證關系,但終是走向報廢。很多的運動員或者強體力勞動者,過分消耗體力,壽命并不長。有些好吃懶做者又堆積營養,未能及時加工使用,占了人體空間,堵塞通道,甚至破壞身體結構,嚴重影響健康。人體說起來復雜,實際也簡單,要想身體健康就要長期保持物理機能與化學加工功能的正常。人體內有體液等各種催化劑,在加工過程中與食物產生化學反應,生成營養和其他人體必需物質,供給人體各細胞、組織、器官使用,保證其正常機能。當人的體液等質量退化或變質后,人體就容易產生系統性問題。人體還有重要的運輸管道,千絲萬縷密布于體內,保持人體管道暢通也非常重要,營養物質若及時輸送到位,就能及時修復組織機能。同時,各種有害物質也能及時散發和排泄,防止污染體內環境。正常的吸收和排泄是身體健康的基礎,否則就是身體受損的開始。所以身體健康的基本邏輯即是先天的身體各組織機能正常,然后通過呼吸和合理飲食獲得物質,通過身體的物理與化學加工,并有各種體液、氣體、甚至情緒影響下的物質等參與加工轉化。當加工完成后,及時產生人體需要的物質和加工廢料。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和廢料都通過各類管道各得其所,或用于補充營養和修復機體、或用于補充體液,或者是廢物需要及時排出。這里面幾個關鍵要素:機體功能正常、攝入物質有益、各種催化物有效,加工過程順利,運送渠道暢通,及時吸收和修復身體機能。這里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人體健康。有人形容人體為小宇宙,確也有道理,體內亦有江河湖海,萬千生物,各種變化,各種能量。
孩子,人比一般動物復雜主要在其社會性,各種社會關系鏈條長而復雜。人從出生第一天就進入到社會關系網絡中,因為父母就在這個關系網絡中生存,這個關系網絡相互制約又相互合作。這種社會關系網為生產、加工、占有、使用、分配資源而緊密相連。社會中有些人主要提供物質生產,有些人主要提供精神生產。物質生產需要原材料,加工工具、生產方法,而且還需消耗人的時間與精力。產品出來后又多經過儲存、運輸、交易,使用。與物質生產相似,精神產品的生產也是如此,先要掌握原材料,這種原材料包括各種知識、數據、信息等,掌握了原材料后就是使用工具加工的過程,這些加工工具包括自身大腦,也包括別人大腦,甚至計算機大腦等,加工的過程中同樣涉及不同方法,有些方法實用,有些方法笨拙,加工后就生成精神產品,這些產品如書籍、影像、圖畫、建筑、雕塑、音樂等等。這些產品也有儲存和運輸的過程,然后是產品交易,使用等等。孩子,精神產品的生產占有原材料也很重要,有些人的材料如泥土,有些人的材料如黃金。一般黃金的價值超越泥土,但關鍵是看你能生產出什么?泥土也可以制成藝術品,價值可以超過等量的黃金。讀書學習的過程就是占有原材料的一個主要過程。占有原材料后就是選擇工具、使用工具的過程,自己的大腦和別人的大腦都可以成為加工工具,關鍵看自身能力是否能夠調動。當大腦工具多且先進,反應快,其產品不但質優而且量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要去交易,交易的價格往往受到產品的內涵容量,加工難易程度,以及供求關系影響。很多人懂得占有原材料,讀書很多,但不善于使用工具加工,往往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所以學習后要多思考和鍛煉,這樣才能成為自己的產品;有些人也懂得對原材料的加工,但自身大腦缺少訓練,大腦這臺加工機器落后,這時也需要不斷的推進大腦升級換代,使自己的機器先進。同時,也要善于使用別人的智慧,甚至計算機智慧等,盡量占有更多的加工機器。在機器加工精神產品的同時也要觀察分析市場的需求,生產出符合時代、符合歷史發展的精神產品。這樣自己就是高端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和占有者,從而在社會分配中保持優勢。孩子,這個社會就是物質與精神生產、存儲、運輸、交易和使用的社會,社會關系中人際交往往往是因為某個環節而產生關系。與物質生產領域相同,精神生產領域也有販賣者,他們低價從生產者那里得到產品,然后通過各種運作提升產品的價值,最終獲得差額利潤。有些時候對精神生產不夠理解,完全可以對照物質生產的過程獲得理解。占有知識未必越多越好,占有了不能用或者不能很好利用價值也難以顯現。物質生產中,很多工匠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一個朽木也能精雕自作;一些科學家甚至能夠把原材料進行催化,形成各種反應,獲得極大的能量,如鈾能生產出核彈。精神生產也是如此,不是簡單對原材料的分析整理,也能催化出核裂變。孩子,你若要成為優秀的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就要占有知識、信息等原材料,并通過鍛煉練就神奇的大腦,這臺神奇的機器有利于你對知識與信息加工,在加工過程中你還要掌握或者探索出各種先進的加工方法,甚至找到些催化劑。這樣你就要生產出自己的產品,這些產品你可以存儲、運輸、到相關市場上交易,而且精神產品神奇的是即使你已經出售,生產機器與方法依然在你這里,你還可以復制或者升級換代,這樣,精神市場上的產品永遠落后于你的下一代產品。
孩子,人與人之間組成了家庭、利益共同體、民族、國家。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思維、人的語言、人的情感等多是社會的產物;人的生活也具有社會性,生活中的家庭,朋友,師生、親戚多是社會產物;人的生產活動同樣具有社會性,我們的生產勞動多是社會行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但當代人的自然性正在發生變化,甚至人機互聯,或者人的器官用機器來代替。機器沒有人的七情六欲,甚至連基本的物質消耗都不需要,轉而消耗其它物質。這時,人機合體就無所謂自然的生老病死。人是社會的產物,當代人不但自然性在產生變化,社會性也在變化中。原來的社會還是在自然社會的基礎上運轉,但隨著網絡世界的發展,我們往往會對應網絡世界中的虛擬人,我們在網絡世界中的欲望和愿望是什么呢?虛擬人在網絡世界中又有多少欲望呢?孩子,這是一個變化極快的世界,這個世界正突破了人類原有的時空邏輯、生理意識和生存狀態,人將多元存在,有現實世界的自然人,人與機器組成的合體人,純粹的機器人等等,還有非現實世界中的模擬人,虛擬人等等,人的定義將被突破,人將何去何從?未來世界是多元世界,有現實世界、現實與虛擬合成世界、純粹的虛擬世界等等,這樣的多元世界中社會是什么形態?這些都有待你們年青一代去研究和探索。
作者簡介:
黃暾煒,文化學者、美學專家、青年評論家。上海戲劇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上海戲劇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書記、副院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中國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國際木偶聯會會員、上海史志學會理事,上海評論家協會會員、文旅部戲曲藝術人才培養高級研修班學員、教育部中央電教館全國微電影征集展播活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劇本組組長。
長期從事藝術管理、藝術創作、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教育教學實踐,教育教學項目多次獲得上海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并在國家級報刊雜志發表藝術管理及研究系列論文。策劃、制作、編導的京劇、昆劇、音樂劇、越劇、潮劇及話劇、歌舞劇、木偶劇、電影作品三十余項。策劃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獲中國國家藝術基金、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項目資助,并獲中國京劇藝術節、中國昆劇藝術節、上海白玉蘭評審等等國家級獎項。先后帶隊赴歐洲,美洲,亞洲國家講學,考察,交流演出。
為上海乃至全國高校、科研院所、藝術機構、國家重點院團,國有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組織策劃活動及文化創意項目,開設《藝術美學》、《中國美學》、《戲曲美學》、《戲曲院團管理案例研究》、《劇目策劃與制作》、《微電影鑒賞與劇本創作》、《美與美育》、《微電影劇本創作》、《藝術概論》、《民族藝術的美學追求》、《美與審美差異》、《中西方美學比較研究》、《民族審美意識的演變與現狀》、《戲曲流派賞析》、《東方藝術賞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從哪里來?》、《文化自信與民族審美》、《服裝美學》、《建筑美學》、《文化自信與中國精神》、《氣場與能量》、《中華藝術精神》、《中國企業家的人文追求》、《當代中國智慧》、《孫子兵法與中國智慧》等藝術講座與主要課程。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