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命的樂趣,創造生命的價值
孩子:上午好!
孩子,我們喜愛春天,因為漫山遍野都是生命的聲音和生命的顏色,我們的窗前和屋外也是如此,小鳥在歡唱,微風吹送過來的是花香。這個世間,我們不孤單,是因為其他生命與我們同在。生命真是人間奇跡,千姿百態。我們能驚喜地發現偉大的生命,勢不可擋;也可以發現溫柔的生命,傳遞著人間真愛;還會發現細小的生命體,他們就在我們身邊。生命雖有各種形態,但非人類可以主宰。雖然我們馴化了豬狗牛羊等動物,培育了梨樹蘋果樹香蕉樹等植物,但這個世界的生物,大都有自己的形態,遵循自身的生命軌跡,并與人類和平共處。世間的生物鏈條錯綜復雜,人為的過多干涉將導致生態危機與人類的災難。人類也是這世間生物鏈中的一個物種,雖然有自己的智慧與思考,但終是無法以上天的視角來觀察和思考這是世界,更不可能做出符合宇宙生態的安排。人類也是在局部改變世界,從而更好的適應世界的邏輯中生存。這種邏輯非人類所制定,甚至人類對其知之甚少。雖然人類歷經幾萬年的發展,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如一個浪花,浪花不可能代表整個長河,浪花也不清晰整個長河的流向,浪花終是浪花,需要保持對歷史的敬畏。人類在宇宙的整個空間中依然渺小,如滄海一粟。滄海中一粟也無法洞見宇宙的全貌,甚至地球的秘密都知之甚少。當然,雖然人類在整個時空中相對渺小,但也并非無所作為,人類還是在調整和改變身邊的生態,這些改變起初大都懷有科學、善良的動機,但結果如何有待時間檢驗。人對世間萬物及其他生命的尊重就是對人類自身的尊重,因為我們還未能全悉生命的秘密,尊重生命整體就是最好的尊重自己。
生命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不管是自身生命還是周邊事物的生命。我們見花開喜悅,聽鳥語歡心。人類的生命有賴于其他生命為我們提供營養和能量,人類也將最終歸塵歸土,反哺其他生物。人類感知動植物具有生命,這種認識是以人自身生命為參照,以人的生命認識周期做參照。但若以千年萬世的時間觀去看待巖石凍土,可能他們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若以宏觀宇宙的空間觀去看待山川河流,銀河星漢,或者這些事物也存在生命的跡象;若以山川河流為生命特征去看待,或者世間萬世萬物都存在獨特的生命形式。人們通過眼觀嘴嘗手摸鼻嗅耳聽來了解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的很多事物并不需要迎合人類的認識而存在,他們以人類不可知的形態存在,并且這種形態可能更具別樣的生命力。生命真是神奇,就人類所了解的生命,我們也僅是感悟了生命形態特征,但并不清楚生命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認識的所有生命都只知道其形態邏輯而非本質邏輯,這些本質邏輯,或許只有所謂的天知道。
孩子,我們以生命的形態存于這個世間,我們就不要辜負生命的存在,不但要關愛其他生命,更要關愛自己的生命與成長,因為關愛自身生命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邏輯。若世間生命以關注他人他物為首要邏輯,哪么我們首要關注關心的具體生命體是哪一個?是自我選擇,還是國家安排,甚至宇宙指定?這些都無可能,生命體首先要對自我的關注與熱愛。只要每個生命體綻放,就是美麗的世界。人們認識生命的形態特征以及運動軌跡,并以時間聯系這些生命的運動狀態和軌跡。時間真是人類偉大的創造,我們的智慧都生在時間之樹上,或者說時間之樹生出了人類智慧。或許時間就是造物主吧,萬物的運動形態我們都通過時間邏輯來認識。若真有造物主,我覺得時間可能就是偉大的造物主,時間主人分配了每個生命體的大概時間,相同生命體之間雖有一點差異,但總體變化不大。在時間主人給予的生命時段里,人類和其他生命都可以去拓展自己的思維與現實空間,這些拓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和智慧各異,但相同消耗的就是時間。人類和宇宙生物消耗的時間被時間主人慢慢地收回,然后他又賦予其它事物時間,然后這些事物就有了一段生命長度。時間主人在宇宙播撒生命時間,宇宙生命用時間來獲取或交換他們認為重要的東西。生命體有如一個時間的發條,計算著生命的長度,但發條最后松弛時,生命長度就被收回到時間主人。回顧宇宙萬物,我們曾經擁有過什么?我們共同擁有的就是時間,其它都千差萬別。時間總在永不停歇中消耗,不可能慢下來,也不會快起來。孩子,珍惜生命,某種意義而言就是珍惜時間。享受生命的樂趣,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感悟生命,換取自身認為寶貴的東西。其實,我們自身認為寶貴的東西,往往也是他人認為寶貴的東西,人類在此還是有基本的共識,當然,具體的人之間也有差異。上天給予每個生命體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以生命發條來計時,偶爾,人類通過改變發條的性能爭取到發條有點彈性,但此空間并不多。上天規定了時間,以時間來約束和推動一切生命體發展,而生命體的運動能力高低,又限定了生命體的運動空間。人類的運動空間隨著人類的科技進步有所拓展,并借助飛機汽車等加速位移。人類的時間和速度限定了拓展空間的范圍。人類不可能同時在兩個時空中存在意識,因為空間移動一定要消耗時間,但量子力學卻證明在瞬間可以存在相同的意識,這證明有些物質移動不需要時間,或者消耗極少的時間而不被人類所察覺,量子或許就是這種物質,要么速度極快,要么可以縮短空間距離?或者是同一物質的兩種形態?量子是什么呢?是靈魂意識嗎?這些都不知道,正如前文所述,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微乎極微,還需要孩子們去進一步探索。
享受生命的快樂吧,我們總會感覺幸福的時間是過得快,或許真是這樣,快樂只需要消耗極少的時間!只要快樂,或許能體驗更長的生命。如何讓生命快樂呢?如何享受生命的快樂呢?生命的快樂也是建立在付出的基礎上,人類所有的收獲都是付出后的回報,包括自身的思考與成長。付出時間,給予自身與他人有價值的東西,人生就容易快樂。因為快樂就是個體對這個世界上自我、他人與事件的感覺,這些人和事因為我們付出而快樂或者更有價值,我們也同樣收獲了快樂。我們付出時間去消耗體脂獲得運動的快樂;我們付出時間消耗金錢去遠游,獲得旅游的快樂;我們付出時間消耗腦力,獲得智慧成長的快樂;我們付出時間,消耗情感關愛他人,獲得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快樂。生命的價值就是給自身與其他生命體創造更多的價值,而自身的價值也在此創造中體現。這里就回到價值的定義了,什么是價值呢?知識是價值,健康是價值,快樂是價值,科技是價值,尊重是價值,理想是價值,時間是價值,資產是價值,物質是價值,還有很多。只要能創造出這些價值,且找到需要這些價值的他人,那么就能獲得價值后付出與交換的收獲,這些收獲可能是相應的價值、尊重與金錢。當然,我們所創造的價值可能其他人同樣擁有,我們創造的價值可能非他人當下所必須,我們創造的價值可能他人未必看重,這些都需要考慮。當然,我們創造的價值也非僅僅滿足別人的需要,很多也能滿足自身的需要,并且,自身還需鍛煉身體和智力思維,而不是簡單的消耗物質。講到自身的追求,在成長過程中還是有所區別,不能好高騖遠,先要追求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的欲望需要能力支撐,否則前途受阻且煩惱頗多。追求自己急需的,立住腳,站位腳跟,然后才能慢慢發展,想要的未必是急需的,人生追求也有輕重緩急,。
孩子,生命由時間組成,我們不但要享受生命的樂趣,創造生命的價值,還要認識生命的過程與規律,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前面兩點。生命發展有其規律,需要經歷生、長、老、病、死的過程。因為父母的結合才有了生命的孕育,所有生命都有遺傳,在父母身上也可以發現自身的優點與確定,研究父母認識自己,也是人生的智慧。當然也要避免父母的缺點和短處,而且這完全可以做到,因為父母的很多缺點和短處都是認識上或者資源平臺的缺陷造成,所以要比父母更有知識和遠見,要比父母更具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的能力。至于性格意志方面的弱點,雖有遺傳但依然有變異,也可通過后天的努力來改變。出生以后,就是身體成長和智慧、意志成長的過程,人類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鍛煉來適應社會,并具備改造社會的能力,所以在成長階段,很重要的是學習和反思,鍛煉和創造。人生寶貴的幾十年,我們在生長、總結、反思和創新中度過,當人生進入青年,除了學習還需要創造,創造家庭與社會財富,甚至創造其他生命,承擔起家庭責任。生命的活力最終達到頂峰時,就會逐漸的走向衰老,這是生命規律。體能不足并不證明智力不足,所以真正意志堅定,智慧發展中的人,即使體能已經退化,但依靠智慧還能創造更多的價值,所以,這樣的人生創造價值的周期更長,為人類的貢獻更大。雖然精神與身體會有不同的發展軌跡,但最終精神還是需要身體的基礎來支撐,當人耗盡生命的能量后,且新陳代謝無法滿足繼續生存的能量時,生命將終結于此。死亡是一種生命的狀態,但對死亡的認識和思考并非生命終點時才會思考。有些人向死而生,懂得生命的過程終將死亡,但生命的軌跡具有一定的長度和高度,在這過程中能夠綻放生命之光,照亮自己與他人的前程。時間主人終將把給予的時間段完全收回,他或許會給予別人,甚至別的生命體,這些我們就無從知道,也不必知道,因為曾經來過這個世界,且收獲了生命的樂趣,創造了生命的價值。生命老去,世間無我,但我們的故事還在流傳,我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還在造福人間!
作者簡介:
黃暾煒,文化學者、美學專家、青年評論家。上海戲劇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上海戲劇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書記、副院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中國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國際木偶聯會會員、上海史志學會理事,上海評論家協會會員、文旅部戲曲藝術人才培養高級研修班學員、教育部中央電教館全國微電影征集展播活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劇本組組長。
長期從事藝術管理、藝術創作、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教育教學實踐,教育教學項目多次獲得上海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并在國家級報刊雜志發表藝術管理及研究系列論文。策劃、制作、編導的京劇、昆劇、音樂劇、越劇、潮劇及話劇、歌舞劇、木偶劇、電影作品三十余項。策劃制作的重要演出作品多次獲中國國家藝術基金、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重大項目資助,并獲中國京劇藝術節、中國昆劇藝術節、上海白玉蘭評審等等國家級獎項。先后帶隊赴歐洲,美洲,亞洲國家講學,考察,交流演出。
為上海乃至全國高校、科研院所、藝術機構、國家重點院團,國有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組織策劃活動及文化創意項目,開設《藝術美學》、《中國美學》、《戲曲美學》、《戲曲院團管理案例研究》、《劇目策劃與制作》、《微電影鑒賞與劇本創作》、《美與美育》、《微電影劇本創作》、《藝術概論》、《民族藝術的美學追求》、《美與審美差異》、《中西方美學比較研究》、《民族審美意識的演變與現狀》、《戲曲流派賞析》、《東方藝術賞析》、《文化自信三基色》、《文化自信從哪里來?》、《文化自信與民族審美》、《服裝美學》、《建筑美學》、《文化自信與中國精神》、《氣場與能量》、《中華藝術精神》、《中國企業家的人文追求》、《當代中國智慧》、《孫子兵法與中國智慧》等藝術講座與主要課程。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