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細心的觀眾注意到,上海東方電視臺文藝頻道每周六晚上播出一段10分鐘的滬語新聞節目。據悉,這是上海首個采用滬語主持的電視節目。該節目制片人表示,此舉旨在體現時尚文化,傳承上?!胺窖晕幕薄?/div>
記者了解到,在剛剛結束的暑假里,上海市大同中學的12個中學生進行了一次饒有趣味的社會實踐活動
―――關于上海話現狀及發展的調查,并出爐了一份調查報告。調查發起人是大同中學高二學生朱遠騁??吹酵瑢W們愛看“超級女聲”,卻冷落上?;鼞?、滬劇;鄰居孩子常常和父母說普通話等現象,朱遠騁腦海里冒出了“調查上海話”的念頭―――為什么上海青少年不愛說上海話、不關注上海文化?
他們注意到,上海青少年不愛說上海話成為近幾年的一個突出現象。上海話的“處境”起著微妙的變化―――年齡越小,講上海話越少。
有些中學生建議,是否可以多制作一些優秀的滬語電視劇,在保持海派情景喜劇特色的同時,深化它的文化內涵;或者在電臺開播學上海話的節目,推行滬語流行歌曲;在幼兒園、小學開設上海文化的課程;在有上海特色的景點適當引入優秀的滬劇表演等。
記者了解到,最近,在新學期亮相的上海市初中預備班語文拓展課程教材中,首次收錄了上海地方方言。據悉,這些滬語方言選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的《上海七百年》,主要探尋了上海話的由來和發展。像“阿是”等蘇州話、“阿拉”等寧波話,還有許多上海人如今聽不太懂的老上海話,也被一一列入。
“上海話不僅要傳承,更需要發展,要不斷給上海話和上海地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上海文聯副主席、海派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倫新認為,上海話是典型的海派文化的體現,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應不斷提升上海話的文化檔次,與普通話、英語形成雙贏甚至三贏的良性局面?!罢Z言多元化是文化多元化的題中應有之意?!睆偷┐髮W中文系副主任汪涌豪認為,上海傳統語言正在被年輕人所忽略。年輕人總是追求一線文化,如,全球化時代的英語,如,改革開放初期的粵語。汪涌豪預見,上海的年輕人總有一天會回歸本土傳統文化?!安荒苎郾牨牭氐却且惶?,不然文化就會出現斷層”。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有“遠東巴黎”美稱的上海曾經地域文化豐富而有魅力。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錢乃榮告訴記者,上世紀30年代,上海地區就匯聚了不下十多種地方戲?。簻Z說唱、鑼鼓戲、滑稽戲,還有長三角地區的越劇、評彈、甬劇等,可見當時江南文化繁榮鼎盛的程度。
“此外,上??芍^當時世界流行歌曲發源地?!卞X乃榮認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灘的流行歌曲風靡全國,甚至傳唱至海外―――《漁光曲》、《天涯歌女》、《夜來香》等樂曲至今還被當做懷念上海舊時光的標志性歌曲。
隨著文化傳播渠道的豐富和多樣化,新詞匯進入上海方言并開始口口相傳,流行到全國各地。上海方言提供了孕育新詞的肥沃土壤。錢乃榮說,馬路、洋房、自來水、電車、輪船、三輪車、圖書館、電影院這些日常生活用詞最早都是在上?!罢f”出來的。錢乃榮表示,有些詞匯如“沙發、麥克風”最終被吸收為普通話。另一些如“水門?。ㄋ啵薄把筢敚ㄡ斪樱钡葲]有被吸收的,就作為上海方言繼續被當地人使用著。
用清亮的嗓子唱起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和小伙伴們做起拉手腕、跳房子的游戲,都是錢乃榮教授幼時所喜愛的,但是對現在的孩子而言,已經變成了在父輩口中回憶的陌生名詞。錢乃榮無奈地說,上海青少年對方言的疏離,不僅使他們能夠玩耍的游戲變少了,更使得地方戲劇缺乏扎根的基礎,削弱了海派文化的影響力。
陶喆近日在滬上開演唱會,在由京劇《蘇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編的歌曲后“借題發揮”了一段滬語Rap:“蘇三儂勒阿里搭,陶喆勒格搭開演唱會……”得到了滬上“粉絲”的尖叫追捧。
早些時候當Rap大行其道之時,上海人就開發出滬語“嘻哈”曲目,一時間競相模仿之作層出不窮。上海本土滬語說唱組合噴嘭樂隊的隊長就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愛獨腳戲、滬劇,但“嘻哈”是最能抓住他們心的。專家認為,“滬語‘嘻哈’和滬語寫作這種新事物,是青少年傳承上海地方文化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