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均為國內的一線城市,廣州深圳作為沿海城市現代氣息濃重,北京作為歷朝古都京城文化淵源深厚,而上海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借鑒吸收各種外來文化,融合并傳承下來,形成了如今獨特的海派文化。上海地區飲食業隨著城市的演變而發展的,匯聚了蘇、錫、寧、徽等16個地方風味,上海飲食業吸取各地風味小吃精華,在保持原特色的基礎上,融合上海本地飲食習俗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風味菜點,使海派飲食文化滲透在平淡生活里。
上海小吃品種繁多,上海生煎饅頭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上海稱包子為饅頭,生煎饅頭其實就是生煎包子。生煎饅頭作為平民階級食物,弄堂口一家半開間門面的小店,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記憶。剛掀開鍋蓋的生煎饅頭香氣十足,餡足汁滿,皮薄底脆,咬破皮子,光是看著就口水直流,一口咬下去口齒間無比的滿足感。蟹殼黃原是徽州風味小吃名品,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它在上海也是大行其道的,海派的作法有甜有咸兩種。舊上海許多茶樓的門口都有蟹殼黃和生煎包子兩種口味不同的小吃。
紅房子的西餐那是老上海的時尚,海派西餐,不屬于中餐的范疇,是上海人結合自身的口味及本地食材改良出來的西餐,成為特有的海派西餐。飯前飯后一碗湯,是上海人飲食特點之一。羅宋湯大概是十月革命的時候俄國人流亡到上海的時候帶來的,如今羅宋湯卻成了上海的特色湯。其實對于許多上海人來說吃西餐,吃的不是情調,而是回味不盡的上海味道。
海派文化中西碰撞的產物,海派飲食也具有時代的烙印。上海這樣一個中西結合的城市,隨著時代的變遷,熟悉的浦江夜景,石庫門里弄民居,庸俗而又透著親切的上海小市民的飲食口味也在悄然變化,“新上海人”為這個城市帶來了新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