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見證上海發展的萬國建筑群,到中國現代金融業象征的陸家嘴金融城,從 1.5億美元改造的上海新天地,到純粹體現居住意義的上海 居住社區,以建筑角度來看,這些都或多或少的體現了海派建筑一脈相承的元素。如萬國建筑群融合了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多種風格,而矗立于陸家嘴金融城的金茂大廈則利用了我國古代的設計理念,作為上海石庫門住宅的典型代表,上海新天地則經過改造和設計,加進了新的內容,外古樸、內舒適,舊瓶裝新酒依然呈香。
因此,如果說用建筑勾勒上海,那么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代表的是一種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而陸家嘴金融城則代表了現代上海的發展方向和開拓精神,新天地的石庫門代表的則是海派建筑的更高品味。但三者中,同樣都擁有海派建筑的因素,也即體現了海派建筑典型的包容、含蓄、大度、創新,可以容天下建筑為一體的的風格。
上海同時還是是一座新興的旅游目的地, 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跡, 如上海的地標—— 浦西的外灘和新天地。但在一江之隔的浦東,卻呈現出另一番繁華景象: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與金 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 等建筑共同組成了全球壯麗的天際線之一,而 2014 年將建成的上海 ,更會為“東方巴黎”添上燦爛的一筆。
今日的上海,不僅是中國重要的科技、貿易、金融和信息 ,更是集合了各類海派文化建筑之地。
海派建筑更多的是一種精神,開放和吸收是海派建筑風格的特征,這也是上海這座僅有兩百多年城市的特征,海派建筑的復興也是對于這種精神的傳承,而浦東二十年的巨變,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從城市化的載體角度而言,更體現在更具功能性的建筑層面。目前上海正在謀求第三次轉型,相信建筑作為這座城市的載體,開放和吸收的精神也會更加的明顯和突出。
可以說,上海一直保持著中國經濟、金融、 貿易 的地位,而與這種地位一致的則是其與先進文化同步而進的精神,一方面從外部汲取養分,堅持的東西,另一方面敢于變革創新,進行融合和突破。從建筑層面來講,如果說政策和文化氛圍對于上海建筑的保護是關鍵因素之外,那么復興主要來自敢于革新和融合的精神。因為政策和文化氛圍,上海的老建筑至今仍保留在繁華的地塊周圍,也因為敢于革新和融合的精神,上海才有了陸家嘴金融城、環黃浦江住宅區、上海新天地這一類新型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