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認為:“對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記錄工作,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基礎性工作。把他們身上承載的文化記憶、文化觀念、文化技能和傳承教學手段,用影音多媒體記錄的方法保存下來,變成國家文獻系統中重要的文化文獻遺產,并讓這些文獻服務于非遺的研究與傳播,反哺、反饋于非遺的活態傳承,才能夠讓非遺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不被丟下并煥發出全新生命力?!?/div>
據介紹,此次主題活動還邀請了全國各地20余個圖書館聯合舉辦,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圖書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圖書館、云南省麗江市圖書館等各地圖書館無不將活動主題與當地特色有機結合,策劃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讓非遺的魅力浸潤到文化空間中,為大家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在國家圖書館的線下展覽中,活動主要采用了展板形式向觀眾傳播相關非遺的知識和文化?!皣H公約、我國法律和政策中的記錄工作”“什么是非遺,為什么保護非遺”“記錄非遺的意義”“記錄工作的歷程”等內容板塊,全方位把非遺文化及非遺記錄工作展示給觀眾,不僅對非遺文化、非遺傳承人故事有重要的科普傳播價值,還提升了觀眾對非遺傳承意義和相關工作的深刻認識。
“中國古琴藝術是中國先人的智慧,現在我們面對傳承方式、內容、形式上的新改變,更要以琴為本,不斷吸納各種新元素。”在6月11日廣州圖書館廣州紀錄片研究展示中心開展的以傳統音樂為主題的映后交流活動中,古琴嶺南派省級代表性的非遺傳承人謝東笑分享了自己對古琴文化的思考?;趶V東地區的非遺傳承情況,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陳忠烈說:“隨著我們走向現代化,非遺項目已經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文化鏈條,因此我們對待非遺工作要采取正確的態度?!?/div>
與此同時,此次活動的線上展覽也為大家打造了一個藝術與美的在線空間,讓觀眾實現了足不出戶的“看展自由”,各個聯合舉辦活動的圖書館在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陸續對本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進行展示與分享,呈現了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對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打通文化傳承的路徑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從成立到現在一直在從事非遺記錄的相關工作。2015年起,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委托,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開始承擔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學術咨詢和驗收工作,并于2018年起連續三年舉辦非遺展映月系列活動,集中展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成果。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工作,872位國家級傳承人的主要人生經歷、文化技能、文化實踐的成果已經安全地保存在國家的文獻系統當中。在保存的同時,通過系列展映活動的開展,為觀眾科普、了解非遺文化搭建起了一座交流的橋梁,用答疑解惑的方式為觀眾解讀非遺的內涵。學術性的文化內容和專家解讀逐漸走入大眾視野,讓傳承人、傳承人群以及全社會都增強文化認同感。
線上參觀了展覽后,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張榆澤表示:“以前,大家總覺得非遺傳承人離自己很遠,對于什么是非遺也很模糊。現在,隨著非遺記錄相關工作的推進和發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了更加貼近生活的底色?!?/div>
當非遺融入現實生活,穿戴、飲食、聽故事、看戲、過傳統節日都是我們對非遺的享用和延續。非遺記錄成果,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欣賞、交流互鑒提供了絕佳契機。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將采用更具有科技感、傳播力的方式,讓非遺風采重煥生機,讓文化之美源遠流長。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