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線上演唱會:懷舊背后是謀新

2022-7-12 14:00  |  來源:光明日報

  1976年,鄧麗君在香港“利舞臺”舉辦個人演唱會,此后30多年,演唱會作為具有極強“沉浸感、交互感”的視聽盛宴,從舞美裝置到音頻技術均屢有創(chuàng)新。最近,多場線上演唱會引爆社交網絡,在釋放滿滿懷舊感之余,也為我們提供了觀察時代變化新的切片。
  


  線上演唱會的形式并非近幾年的獨創(chuàng)。2000年,麥當娜成為全球首個舉辦線上演唱會的歌手,王菲、汪峰、李宇春等一眾明星都曾嘗試過線上直播演唱會實況;2019年,曾有國風音樂演唱會的直播間吸引來300多萬觀眾,轟動一時。本輪在線演唱會雖然在疫情期間被搬上網絡,但它并不全然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一方面,今年一季度,許多演出活動被取消或延期,商演公司運營壓力巨大;另一方面,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演唱會直播的用戶規(guī)模為1.42億,占網民整體的13.8%。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疫情并非在線舉辦演唱會的唯一原因,而是其催化劑:在供需關系面前,龐大的用戶基數既是傳播的流量基石,又有變現的想象空間。因此,如果說在線演唱會已顯現出某種風口特質,那這陣風其實蓄勢待發(fā)久矣。
  
  線上演唱會的模式仍處在“試水”階段。本輪線上演唱會大多采用“集體懷舊+形式創(chuàng)新”模式:五月天的藍色電子票根、陳奕迅的慈善音樂會、后街男孩夢幻聯(lián)動西城男孩、Beyond和周杰倫的錄像“直播”……看似是金曲和歌手讓人感慨“爺青回”,其中也包含著商業(yè)模式對時代心理的洞察。疫情期間人們更渴望與他人互聯(lián),以“集體性”的存在消解個體孤獨感;而音樂正是通往集體記憶的“高速路”,極易讓被疫情阻隔的群體共鳴得到滿足與釋放。因此,無論是演唱會現場的“萬人大合唱”,還是屏幕里一閃而過的表情、彈幕,個體的發(fā)聲并不僅是為了聽到自己,而是讓自己與更大范圍的“同類”相連,這是唯有演唱會才能帶來的獨特體驗。于是,一個新問題擺在了老行業(yè)的面前:線上演唱會應該更像線下演唱會,還是相反?值得玩味的是,如今的線上演唱會正是沿著這兩個方向試探。
  
  線上演唱會的未來仍有多種可能。從線下轉型線上,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變得更加重要,甚至可能成為影響行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問題。如何讓體驗更具臨場感?如何用更便捷的方式實現即時互動?當下,手握種種“黑科技”的企業(yè)已躍躍欲試,比如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播出演唱會、360度自由視角技術和“云包廂觀演模式”已應用于體育賽事直播、XR(擴展現實)技術能讓線上觀眾看到現實中并不“存在”的舞臺……除此之外,以音樂為主場景的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也在悄然醞釀:“演唱會+電商”會有哪些新玩法?“免費音樂會+知識付費”能否讓更多人懂音樂、做音樂?VR演唱會能否帶動虛擬偶像經濟?線上音樂會能否與年輕人和國風國潮融合,帶動一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作者?
  
  今年5月印發(fā)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的意見》提出,發(fā)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集成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新型體驗技術,大力發(fā)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線上演唱會可謂“生逢其時”,而線上模式還將有哪些即將上線的新玩法,值得期待。(作者:呂帆,系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fā)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lián)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lián)網絡法制和法規(guī)、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qū)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yè)執(zhí)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