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異的魔都,變化總是猝不及防的~很多東西我們都還沒來得及去看就已經消失了......
然而,上海有64條馬路,它們卻是永不拓寬,它們見證了上海的變化、歷史和文化。
今天跟大家來聊聊其中兩條馬路,溧陽路、山陰路。
虹口是海派文化的發祥地,先進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居地。海派文化,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海派的文化符號。
【溧陽路】
溧陽路原名狄思威路,1983年因四平路拓寬,溧陽路被分成了兩段,分別是四川北路至四平路、遼寧路至黃浦江虹口港。
在名人故居集聚的這段長約594米的林蔭路上,聚集了48幢花園小洋房,是全上海花園洋房集聚密度最高的馬路之一。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些花園洋房基本上都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的,有的是灰磚紅瓦,有的是英國建筑風格。
|圖片來源于網絡
花園洋房群與路上眾多名人故居和建筑相映生輝,更添幾分復古和文化氣息,故溧陽路也有“虹口文脈縮影”之稱。
|圖片來源于網絡
虹口歷來是舊上海一票名人的根據地,山陰路,多倫路,溧陽路三位一體的結構,更是給名人的各色私人聚會提供了天時地利。
如今,多倫路已經成了上海名片,規劃多了,自然也就顯得無趣,山陰路一樣名聲在外,整天都有日本游客拿著相機穿梭在早已不冷清的小馬路上,顯然,只有溧陽路還算是一方養在深閨的寶地,隨意行走,竟然也能撞見那些躲藏在歷史中的軼事,當然,還有那些滄桑傳奇的締造者。
溧陽路1269號曾經是郭沫若的故居,新中國成立前的兩年,郭沫若就住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咱們的朱德元帥還在此度過了60壽辰,與郭老相隔幾十米的,就是魯迅先生的藏書室(溧陽路1359號),說起這棟書樓,還頗有些來歷,魯迅曾以內山書店店員鐮田誠一的名義租下此屋,這里的藏書曾經有6000冊,其中包括瞿秋白文稿、柔石的遺著及紀念物等。
1936年魯迅逝世后,許廣平就搬離了這里,藏書室的藏書也一同搬去。新中國成立后,魯迅絕大部分藏書由北京魯迅故居保存,藏書室就成了民居,現在想想,這未嘗不是這棟樓最好的解決方案。
|魯迅藏書室實景圖
【山陰路】
山陰路長651米,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祥德路,不似四川北路那樣繁華喧囂,安安靜靜的可以聆聽與感受它的百年歷史,以及里面的故事。
|圖片來源于網絡
1911年,位于滬北的施高塔路修筑,即是山陰路的前身。之后的山陰路上各式建筑林立,雖看不到氣勢恢宏的大型建筑,也沒有極盡奢華的舊時豪宅。
但要論及建筑的多樣性,山陰路堪稱近代民宅“博物館”。以恒豐里、四達里為代表的早期石庫門建筑,以大陸新村、文華別墅為代表的新式里弄。
以千愛里為代表的日式花園里弄,以及獨立成套的西洋式公寓施高塔大樓,都集中在這條小馬路上。
|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山陰路最引以為豪的是,這里曾聚集了大批文化名人。1933年4月,魯迅搬至大陸新村居住,在這里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時光。
搬到山陰路后,魯迅跟諸多摯友成了鄰居,日本友人內山完造就住在不遠處的千愛里。大陸新村的對面是東照里,魯迅時常去瞿秋白家走訪。老友茅盾也在魯迅遷至大陸新村后搬到了山陰路,兩人的聯系就更頻繁了。
|魯迅故居實景圖
看完溧陽路、山陰路,你是否也了解了虹口海派文化呢?這么多年,他們一起見證了上海的變化。
責任編輯:沈彤 楊博
新聞熱線: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