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海師范大學主辦的“海派文化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高端論壇在滬召開。
海派文化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形成,并隨著上海發展不斷演進升華,與紅色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共進。在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看來,海派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在于追求卓越、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更在于始終不渝地堅持面向實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當前,海派文化已經融入上海的肌理以及當地市民的骨髓。新時代海派文化的內涵與特征可以詮釋為:國際都市的開放性格、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經世致用的家國情懷、自律守信的契約精神、包容務實的處世之道。澳門大學教授王笛認為,上海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海派文化底蘊深厚。開展文化傳統與現代精神相結合的研究意義重大。
海派文化具有多元屬性。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表示,傳統上海本土文化的痕跡在海派文化中已日趨減少,但其影響力仍深刻留存在上海周邊地區,而這種文化構成了連接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重要一環。近代上海的生產現代性和消費現代性共同塑造了海派文化的兩種傳統,即市民文化和工人文化,對二者的研究不可偏廢。中國城市史研究會會長熊月之認為,新時代上海城市文化可以突出三個亮點:其一是擔當意識,旨在突出上海在我國諸多領域的先行者、領頭羊地位,這也與近代上海建黨精神和紅色文化相呼應;其二是精細意識,旨在突出上海城市治理的先進經驗,例如上海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成效顯著;其三是精致意識,旨在突出上海優美的環境以及當地人民的高品質生活。有學者表示,我們要強調海派文化對當下上海文化發展所具有的傳統資源價值,同時更要著眼上海地域文化,以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為引領,賦予海派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