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戲劇之鄉”的歷史印痕與時代回聲——序《松江群眾戲劇曲藝創作劇(節)目圖照集》

2021-9-9 12:02  |  作者:陸軍  |  來源:上海文藝網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作為“戲劇之鄉”的松江,有一群戲劇人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一次次表達對黨的生日的深情祝福:
  
  2021年1月4日,《文匯報》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報道了新浜作為“人文戲劇之鄉”的建設情況;
  
  2021年4月28日,茅盾文學獎得主,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彥調研人文松江創作研究院,高度肯定“戲劇之鄉”品牌創意與建設成績;
  
  2021年6月1日,全國首家區縣級兒童青少年戲劇家協會在松江成立,“首屆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兒童青少年題材微戲劇、微電影節征稿啟事”在《文匯報》同步發布;
  
  2021年6月4日、11日,學習強國平臺與國家文旅部網站先后播出《戲劇之鄉·上海新浜》電視專題片;
  
  2021年6月21日,上海戲劇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松江孵化基地落戶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啟動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與戲劇創作的夢工廠;
  
  2021年6月22日、23日、25日,大型紅色題材原創話劇《侯紹裘》《漁陽里的“大人物”》《共產黨員雷經天》先后與觀眾見面;
  
  2021年7月3日,《編輯學刊》隆慶寺佛教戲劇研究基地在松江區新浜鎮揭牌;
  
  2021年4月、6月、7月,由松江人創作的《公雞搬家》《尋找耳朵的小浣熊》《侯紹裘》等三部原創劇作先后在唯一一本登載戲劇文學本的國家級雜志《劇本》月刊發表;
  
  2021年7月29日,教育部公示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擬立項項目名單,上海戲劇學院與松江“上海根故事工廠”校地合作項目《“中國戲劇故事工廠”創新實踐與探索》入選;
  
  2021年8月25日,上海市文旅局公布2021-2023年度“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以“戲劇之鄉”建設成果參評的松江區新浜鎮榜上有名;
  
  2021年9月11日,“戲劇之鄉”松江區新浜鎮首屆“百·千·萬字劇”編劇工作坊開班,55位學員參與學習……

滬劇小戲《紅燒雞》(1950年代)
  
  一條時間線,一根發展軸,這是“戲劇之鄉”在建設“科創、人文、生態”現代化新松江的征程中迸發出的新活力。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歷史上松江戲劇的成就更是可圈可點: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四大經典名劇中,有三部與松江有關;“江南曲圣”俞粟廬以及其子“京昆大師”俞振飛都曾在松江鉆研發展昆曲;松江是滬劇的發源地,這里走出了文牧、徐林祥等一批優秀劇作家;塑造了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等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的經典滬劇《蘆蕩火種》(京劇《沙家浜》的前身)就是由松江人創作;進入新時期以來,中國第一部反映農村承包責任制的戲曲、中國第一部反映撥亂反正的打唱、中國第一部反映抗疫主題的話劇也是出于松江人的手筆……這些作品中流淌著松江人的血液,蘊含著松江人的情懷,展現著松江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與先進現代文化的魅力。

滬劇小戲《開河之前》(1972年)
  
  今天,松江戲劇人又以圖照集的方式回眸歷史,選取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松江群眾戲劇曲藝創作這一獨特的視角,展示松江作為“戲劇之鄉”群眾業余創作的瑰麗圖景,再次向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獻上一份獨特的禮物。

打唱《一張電影票》(1977年)
  
  值得一提的是,圖照集所涉及的戲劇曲藝作品,區別于專業創作,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其一步一吟、一笑一顰表現出的對現實生活的深切關注和世道人心的審美觀照,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松江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也是松江群眾戲劇曲藝創演精神面貌與特色水準的生動展現。

滬劇小戲《搖籃曲》(1980年)

滬劇小戲《定心丸》(1981年)
  
  原創,是這本圖照集的特色與亮點。“戲劇之鄉”的百姓不僅能唱會演,更能自己創作,所有入選圖照集中演繹的劇(節)目,都是由松江人寫、松江人演并在松江舞臺上展示的群眾戲劇曲藝原創作品。這些作品無論是表現生活的豐富性,還是反映生活的情趣性,都是值得稱贊與肯定的。創作者來自于本土,他們的文字帶著嗆人的煙火味,沾滿了濕漉漉的泥土氣息,就作品的親近感、人物的鮮活度、語言的生動性而言,甚至較專業創作更勝一籌。特別令人欣慰的是,在戲劇創作群體中不乏佼佼者,如文化館原副館長、著名農民劇作家徐林祥就是一位杰出的松江群眾戲劇的代表人物。他畢生從事業余戲劇創作,1949年將連環畫《瞎月工伸冤記》改編成大型方言話劇并搬上舞臺,開創了松江群眾戲劇自編自演的先河,數十年來創作了百余部作品,上海文藝出版社曾出版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市第一本農民戲劇集《新五戲劇選》,所選作品全部是徐林祥先生的心血之作。正是這些鮮活生動的作品,為“戲劇之鄉”的打造厚植了土壤,催生了群芳,讓“村村有戲臺、家家有戲迷”成為了松江獨特的文化現象。

大型滬劇《瓜園里的年輕人》(1985年)

大型滬劇《竹園曲》(1989年)
  
  回眸歷史,感懷于心。今天,“戲劇之鄉”的建設還在路上。我們要進一步用博大的胸懷去擁抱時代,用深邃的目光去觀察現實,用真誠的感情去體驗生活,“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活水源頭,創造出沁人心脾的精神佳釀。

話劇小品《搗漿糊》(1995年)
  
  最后,祝賀松江群眾戲劇曲藝創作劇(節)目圖照集的順利面世,期待更多描繪松江、講述松江的精品力作出現,讓“戲劇之鄉”的歷史印痕與時代回聲更深地溶入松江新城建設的恢宏詩章與磅礴交響,讓“戲劇之鄉”的品牌叫得更嘹亮,傳得更久遠。

大型兒童音樂劇《公雞下蛋》(2020年)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松江區文聯主席、人文松江創作研究院院長 陸軍)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