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青浦古珠溪之畔,從來不乏奇人藝事。
鐘恵娟者(上海作協理事),中子、如楓落、楓肥也。正乃淀湖珠溪脫穎而出的女詩人。
在評論文字中,說大話戴高帽以及澆灌心靈雞湯類詞藻并不是一件難事。筆者發覺時下的詩歌評論,如我者完全從詩人文本詩性技藝切入逐一解析之(唯此更能促進詩人鞏固既成,穩續前行),可能是不太多了。不多說題外話,我們直接來發現珠溪女詩人的詩句奇妙。
■拱成一座仰望的星空
觸摸到你的眼神
云絮般迷離
兩束光中
坐落著摩天大樓
輕輕梳理城市
目測交錯而過的瞬間
線條鋪開
倒海般涌出胸口
移動的積木轉為沙塵
翻卷成無垠的沙漠
挪動記憶的色塊
集體出離
線條的狂舞
風沙 孤影 飛雪
與天空比翼
消逝的城市
遺忘的異域山川
萬物的根系
融入落日 縹緲大地
月色 幽藍幽藍
第九條命的背脊
再拱起一次
喵嗚…喵嗚…
拱成一座仰望的星空
這首詩中所體現出來的迷離或者迷惑,以及各種瞬移之象,無疑能象征著某些城市特質。那么能不能象征著作者的詩性蘊藉?“倒海般涌出胸口”、“與天空比翼”可以看作是詩人在作品中旳物(貓)我相融之妙句。筆者覺得這是詩人自然詩性行識中的精妙映現。全詩對象征體名稱不著一字,只是結尾部分暗示兩處。所以這是一首現代風濃郁,意象具有高度張力的現代派城市詩歌。貓是城市的寵物,貓更是現代詩精靈。"霧來了,/踮著貓的細步。/他弓起腰蹲著,/靜靜地俯視/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霧》是長壽99歲的美國意象派詩人卡爾·桑德堡于1914年發表的詩歌。從此貓就與現代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再看眼前的女詩人寫貓,既不同于桑德堡式附麗于清泠晨霧,也不是像許多女詩人寫貓的小情調纏綿悱惻,而是側重感受貓的梳理城市的“目測力”以及貓眼中“積木轉為灰塵”,甚至是“沙漠”……詩性隨之翩聯出現了“風沙 孤影 飛雪/與天空比翼”及至于"拱成一座仰望的星空"……珠溪女詩人之奇于此淋漓盡致。
鐘惠娟詩中曾經是多次表達過,以意象之獨特的人文內存,來象征著包括自身的詩意人生。"激流中遷徙/白月光溫過的雙手/用今生的淚水/揉碎,黏合/用溫火/燒它個三生三世"《做陶》,巧妙象征了某種性格人生,以及藝術追求之多樣性。
自古以來,詩人對于大自然的季節更替點比較敏感扣充滿了欣喜,無不是在作品中留下對自然規律乃至生命過程的詩絮感慨:
抹去云端的夢
春雨抽出盛大的春
路程,秘不可宣
星星在故土閃爍長久
挖掘遺忘的曲線
相隔幾世的新綠
錯落交織,新月彎腰
使得朵朵花蕾
開始叫喊
如此來描寫春天的降臨,還是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詩人在《抽出盛大的春》一詩中意象清新,語言機杼酣暢且婉轉,具有了意象詩風的語言感染張力。
下面也是一首意象集束性遞進,烘托詩緒躍動的詩:
■湖畔情境
夜挑起盞盞漁火
擺下冷艷的局
卷起浪
成千堆的雪
奔向你翻滾 拍打
將你層層包裹
越裹越緊
蹦出骨頭深處的斷裂聲
絲絲,節節
裹住小寒 裹住大寒
詩歌開頭至此一直是單刀直入緊緊相扣,下半段卻筆風陡轉,仿佛是一副畫面的密不透風之處后面,出現了疏處可以走馬的朗擴。下面的詩句竟然有如出現了平沙落雁曠境:
半窗疏影
落霞 依長天
刺骨的北風
灑滿情境
這親愛的一樹挺拔
浸潤滄海
那我的一湖瓦藍
有深水拙流于人間
深水拙流,抑或靜水深流。都不失為一種滄海桑田中的文脈和詩意留守。
下面再看詩人在辛丑元宵節之片段:
雨簾外,是對岸
撐著一把傘
置身于民國初年
東門外,古樹參天
舊院、舊人、舊門樓
五進大院里的少年
懷抱一襲光芒
燈火、炮灰、故事一頁頁
翻動
河流成路
大院變銀行
書本泛黃
雨簾內
自渡
一葉扁舟
詩人的置景手段高超,一幕雨簾一柄雨傘,此時此景就能回到民國初年。更有東門外的古樹舊物,仿佛眼前就出現了大院里去當炮灰的少年身影。任它書本泛黃,一葉扁舟自渡……此詩是在物人皆非空蒙之中由現實回到過去,因此詩歌風格也現實與古典參半。其實從本質上講,鐘惠娟可以算是一位古典傳統深厚的女詩人,她除了寫現代新詩,而且可以寫不錯的格律舊體詩,還在勤勉臨池寫安靜的隸書,也喝茶賞玩陶瓷……尤其是她的新古典詩歌,更有濃郁的漢語美妙的輻射氤氳:
《雪 跡》
宣紙鋪開的一瞬間
如江南的夜空起了場大雪
滿天如白晝
羊毫筆尖蘸上一朵閑云
對著山頭
扶起一棵墨樹
窗外,正是大雪
《讀“快雪時晴帖”》
用舒暢的心
在天空這方硯臺里
倒入二十八個字
加上東晉的幾粒快雪
讓時光的墨條
磨了又磨
期待著,有一人
把“張侯”這塊留白
補上
《荷之殤》
夜空,湖靜
身枯萎
如果此時,你路過
會認出當初月下清秀的我嗎?
如果此時,你停留
我拿什么可以與你含淚分享哦?
我的殘軀吶
帶著凄美而殤
以上照文抄彔的三首短詩簡潔精短,一如要言不煩的古人信札,又似文人簡練的水墨丹青,留白處余音裊裊……
作為淀湖珠溪的子嗣,鐘惠娟無疑是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充滿了赤子之心。這在她的許多家鄉題材詩歌中,格外引人注目,緣由不外乎是詩人的眼中情深意厚,柔情似水:
日落時分進課植園
夕陽掛在亭角
古老的昆曲在課植園里游蕩
起死回生的愛
四百年前《牡丹亭》的月
爬上樹梢
照亮馬氏庭院內的稻穗
上面罩著一張網
網住了光陰里流出的稻香
就如碑刻祝枝山的“梅花詩”
唐寅的手札
清俊地演繹,同時
透露勁峭
可以用手指觸摸到
絲絲入扣
如烈酒一般
植入我的心房
在《日落時分課植園》這肯詩中,鐘惠娟以掩飾不住的自豪感,歷數了課植園里面的傳統文化珍寶,那種沁人心脾的久遠文化與時光的馨香,猶如烈酒一般絲絲入扣……這種與故土朝夕與共的依戀情愫,也柔情似水體現在一首名為《放生橋》的詩中“一邊是前生,一邊是今世
我去哪里與你續緣”……
而在《我們那塊地好》詩歌中,詩人定格了生活中的某段通訊過程,直接抒發了那種對家園的熱愛,可謂酣暢淋漓的溢于言表:
不常聯系的詩兄電話問
你姐家賣的米好吃嗎?
他在那頭說:
應該好吃
我們那塊地好
我應聲
我們那塊地好
兒時
他與我在同一條河流喝水
同一片鄉土生長
金燦燦的
低頭的稻穗
站滿我去姐姐店里的路旁
我們那塊地好
我又自語一遍
文章作者系上海文藝網特邀評論員: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