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創新關鍵就是要靠人才。“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級計算、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這些都離不開大批人才的支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切實減輕科研人員的不合理負擔,使他們能夠沉下心來致力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如何才能進一步釋放人才活力?當前還有哪些制約科研人員積極性的問題存在?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展開了討論。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十四五”時期,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我國已經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積極的人才政策是重要的戰略支撐。”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劉忠范指出,人才計劃不能弱化,更不能偷偷摸摸地進行,應積極完善、遵守規范、堅守誠信,在激烈的全球人才競爭中彰顯大國風范,掌控國際話語權。
“當前,我國還缺少世界一流科技領袖、國際組織主要領導人才和高級專家、諾獎級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世界級戰略科學家和世界級科研機構的領軍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認為,要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必須加強頂尖人才培養能力建設,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制定卓越人才培養目標,造就有國家民族使命擔當、掌握未來的頂尖人才。
“海外高層次人才掌握著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既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認為,多年來,我國構建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相關政策體系,吸引了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歸國工作,對推動我國的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與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工作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
“產品升級離不開制造者,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對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技能人才需要有創新意識,建立起綜合型的知識體系,錘煉出解決復雜性問題的操作技藝。”全國人大代表、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師戴天方說。
人才供需精準對接
人才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代表委員在討論中認為,我國在培養科創人才方面存在高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沒能真正做到同頻共振。這導致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找不到工作,而科創企業需要的人才無處可尋。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錢鋒以流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為例,“這一領域人才需要具備多學科知識、跨界整合能力和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的能力”。他坦言,當前高校培養模式難以達到相關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學科和專業間壁壘森嚴,跨學科課程和教學難以有效在高校實施;另一方面,囿于傳統學科和專業,學生知識體系缺乏融入新技術的系統思考和布局,高校培養方案亟待更新。這導致國內高校難以培養大量符合市場需求人才,供需兩端無法精準對接。
與此同時,科技創新還需大量受到良好培訓的技術工人,其中職業教育起到支撐性作用。然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胡衛注意到,部分企業參與辦學的動力不足、產教合作形式過于單一等問題,都制約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這導致人才培養渠道不寬,人才能力不強”。
滿足科創人才的需求
采訪中,不少代表委員提出,人才培養的供給端首先應該“升級”,以滿足科創人才的需求。
在錢鋒看來,可以組建跨學科的課程和教學團隊,共同開發新技術與流程工業相結合的課程并開展教學。他還提醒,要建立跨學科導師制度,為每位研究生配備一名專業導師和一名智能技術領域的導師,共同指導其開展智能優化制造方向的研究。
對于破解技術工人難以滿足科創企業要求的難題,胡衛建議,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卡脖子”領域,“扶持重點產業龍頭企業參與辦學,探索專注一線產業工人培養的新型產業大學,進一步深入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對接”。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華誼集團總裁王霞則建議,加強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數字化人才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加大國內領軍企業培育和海外人才引進力度。此外,對于海外引進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董傳杰建議,加強對海外僑胞中高端人才的吸引。
丁光宏則提醒要提高用人單位引才積極性,以及海外人才的服務能級,“建立專項服務窗口,明確牽頭部門,理順工作機制,為引進人才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