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律動的歲月:對音樂,他說“只是玩玩”——屠巴海

2020-12-4 19:17  |  作者:孔鴻聲  |  來源:上海文藝網

     “律動的歲月”專訪系列 :對音樂,他說“只是玩玩”——訪著名指揮家、作曲家、演奏家屠巴海。

(左起) 屠巴海 與 作者孔鴻聲

  多次與屠巴海老師在一起閑聊,聊得最多的是音樂,聽他講音樂創作故事、談樂壇趣聞軼事,而聊起他個人近七十年來在中國樂壇所取得的成就,他卻輕描淡寫地說“只是玩玩”。能把自己“玩”成享有中國樂壇一級演奏家(專業:指揮、作曲、演奏)的盛譽,真可謂是“玩”大了,能榮獲這等音樂尊冠的人,在國內也是屈指可數的。

  

  今年盛夏的一個午后,在上海繁華的南京西路屠老的寓所內,筆者與他作了一次長時間的“閑聊”。

  

  音樂迷人樂器“玩”的觸類旁通

  屠老的祖籍是浙江寧海屠家村人,他1942年12月出生于富庶的天府之國,幼年時隨父母移居上海。他的母親是一位音樂才女,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進入國立音專鋼琴系學習,與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和丁善德、喻宜萱等一代前輩名家是校友,因戰亂家境破落,兩年后中途輟學,后在上海高橋中學任音樂教師。其父自幼習畫,曾是著名畫家劉海粟大師在上海所辦的繪畫班里第一批弟子,可也是中途“轉業”,在上海吳淞中學就職教務主任。

  

  屠老自幼是在校園里長大,因父母都要去學校上課,家中無人看管他,只能把他帶到學校里,任他在校園里玩耍。那時,哪個教室有歌聲響起,屠老就會出現在那里,踮起腳跟從窗外往里看,跟著老師學唱歌。一節課下來,教室里的學生還沒完全學會,他卻有板有眼地全都會唱了。剛滿5歲,父母就把他送他進了課堂。平時在家里也跟著母親練練鋼琴,慈母就是他音樂開智的啟蒙老師。

  

  1951年,時年不足10歲的屠老,憑其音樂天賦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第一屆學生。起初屠老是學習鋼琴演奏,深得主科老師王晴華(原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楊立青的姨媽)寵愛。兩年后因主科老師結婚生子告假,屠老就轉改學習大提琴,剛學一年,12歲的他就登上了文化廣場大舞臺演出大提琴獨奏《牧歌》。1960年,屠老以優等生的成績直升上海音樂學院本科班。進入本科班后,大提琴是他的學習主業,在他精心、刻苦的努力下,他的琴藝愈發精湛,超眾出色。1962年8月,年僅19歲的屠老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了他的獨奏音樂會,他演奏的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柯達伊《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等大型曲目,雖然演奏難度極高,而他卻以嫻熟的技巧將作品內涵表達得淋漓盡致,讓學院內眾多弦樂專家驚艷萬分、贊譽有加。1964年,屠老接到通知: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柴可夫斯基大提琴國際大賽”,全國僅有兩名選手獲此殊榮,屠老就是其中之一,遺憾的是,因中蘇友好關系破裂,中國選手未能參與這次比賽。然而,屠老在大提琴演奏上的超一流技藝,卻夯實了他在國內“大提琴第一”的堅固地位。

  

  在琴藝的學習和演奏上,屠老善于琢磨和探索,更注重講究練琴的實效。如果說,對鋼琴、大提琴曾有過正兒八經地系統學習過程,能演奏得讓聽眾如癡如醉,那也算是在情理之中。可令人驚嘆的是,對其它從未觸摸過的樂器,他稍加撥弄后,也能熟練地上手演奏,這種對樂器“觸類旁通”的敏捷才能,確實使同仁們“望塵莫及”。

  

  比如,屠老對手風琴演奏從未細學過,可在上海音樂學院內,他的手風琴演奏水平卻享有盛名,因為他能從手風琴的發聲原理中琢磨出音響優劣的關鍵點,正確和適時地運作好風箱“送風”的力度與時機,就能形成優美動聽的音樂節奏,從而能帶動演唱者的演唱情緒,使演出效果能“錦上添花”,所以很多歌唱家登臺演出時,都熱情地邀請屠老為他們手風琴伴奏。

  

  在中國樂壇,屠老享有“中國電子音樂先驅”的尊稱。那是在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上海手工業局成立了一個產品廣告科,為了制作好聽的廣告音樂,特地買來了一架卡西歐電子琴,可四處尋覓竟無人會彈奏,有人建議找屠老。然而對這種樂壇的“現代新式武器”,屠老也沒觸碰過,但他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量,憑著對樂器“觸類旁通”的靈氣,僅僅用了2天時間,就把這個“現代新式武器”“玩”轉了,不僅對電子琴上十多個功能鍵能運用自如,還能根據曲調的風格,自行搭配演奏出優美動聽的旋律,從而成為上海第一個會演奏電子琴的人,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專門請他上鏡拍了《電子琴》科教影片,全國第一部由電子琴配樂的動畫片《人參果》就是有屠老編配獨奏的。1985年,由宋慶齡基金會組織的首屆“全國少年兒童電子琴大賽”,屠老擔任了大賽組委會成員和專家評委。因而說,屠老在國內的一級演奏家稱號,也是憑自身的演奏實力而獲得的。

  

  音樂迷人作曲“玩”出無師自通

  屠老雖在上海音樂學院從附中一直讀到本科畢業,有過十多年的專業學習經歷,后又留任附中教師。可對作曲卻從未有過規范和系統的學習。然而,在他16歲讀高中時,卻將具有個性形象的多種戲劇音樂零碎素材,合寫成了一首器樂小品式的弦樂重奏《技術革新找竅門》,一躍而上地奏響在1960年上海音樂廳舉行的首屆“上海之春”舞臺上,贏得了觀眾的一片熱烈掌聲,這首新穎獨特的弦樂作品,很快地被灌制成唱片在全國發行。屠老的這首“處女作”,使他在作曲方面所具有的超人才華“鋒芒畢露”,從而贏得同仁們的關注,也奠定了屠老日后在作曲界這一領域內不可動搖的“領軍人物”之一的地位。

  

  從1960年至今,春秋輪換了一個甲子,屠老的音樂作品也盛開得萬紫千紅、花香四溢。他陸續創作了大提琴獨奏曲《田野》、小號獨奏曲《山歌》等,其作品《彝家舞曲》還被選為上海音樂學院的教材。他從云貴地區“采風”歸來所創作的交響合唱《鬧春耕》,深得賀綠汀院長的賞識。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應時任“白毛女劇組”指揮的陳燮陽好友邀請,屠老進入了上海舞蹈學校拉大提琴,當時學校除芭蕾舞班創作了舞劇《白毛女》外,民族舞班也編排了舞劇《長征組歌》,因某種原因該劇中途“擱淺”。雖然屠老沒有真正地學習過作曲,可他創作的音樂作品卻連續幾屆在“上海之春”演出,其作曲才華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所以學校就讓他對舞劇《長征組歌》重新作曲,并擔任了音樂創作組組長,這是他在作曲方面擔當的第一個大戲。1971年,屠老又擔當了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音樂主創,通過遠赴內蒙古大草原體驗生活和采風,使音樂和舞蹈都編排得十分出色,此劇被中央相中調撥給北京排演,劇名也改為《草原小英雄》。

  改革開放以后,屠老的音樂創作更是風生水起,在國內創下了眾多令人贊賞的“第一”:

  1980年他錄制了全國第一盤立體聲盒帶《西湖的清晨》(合錄),其中這首輕盈舒緩的標題曲,被中央電視臺選為天氣預報背景音樂;

  因在中外流行音樂創作、改編上的成功盛名,他是第一位被滾石等7家海外大鱷音像制品公司聘為音樂顧問的大陸作曲家;

  1986年,他又是第一個作為大陸作曲家與臺灣文化公司聯手,制作了80余首由他編配的器樂作品《童年系列》暢銷海內外;

  1992年,由他編配的中外名曲120余首《紫羅蘭派對》系列,是國內第一次收錄了最多舞種的舞曲集;

  他創作的《流水》、《時鐘》輕音樂專輯,填補了我國電聲樂器方面的空白……

  

  在此期間,他與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攜手,共同創建了全國首批專業輕音樂團體——上海輕音樂團(1986年),不僅推動了中國的輕音樂發展,還是第一個指揮沈小岑演唱其代表作《迎著黎明迅跑》和《請到天涯海角來》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而紅遍大江南北。

  

  此外,屠老還為舞蹈《攀登》、《飛向太空》等作曲,又為眾多的電視劇配樂或寫主題歌,如電視劇《一代梟雄》、《太陽河》等。由他作曲的戲曲電視連續劇《金龍與蜉蝣》榮膺全國戲曲電視片金獎。他與好友奚其明攜手創作的舞蹈《園丁》和舞劇《雪梅》,都榮獲了“上海之春”優秀創作二等獎。

  

  在上海舉行的眾多大型節日活動和晚會演出,也都少不了屠老在音樂創作上所作出的奉獻。在第三屆全國農民運動會、第八屆全國運動會、首屆國際“特奧會”、上海國際藝術節、亞洲音樂節、上海國際魔術節、上海科技節、上海旅游節、首屆啞劇節、中國電視金鷹獎頒獎儀式等演出活動中,都留下了他精心創作的音樂杰作。如1993年5月在上海首次舉辦的“東亞運動會”,由屠老作詞作曲的會歌《崛起的東亞》從上萬首應征作品中脫穎而出,經著名歌唱家劉歡和韋唯傾情演唱后流傳于長城內外。又如為上海慈善活動創作的主題曲《藍天下的至愛》(陳念祖作詞),不僅評為“九十年代最受觀眾喜愛的歌”,還成為上海慈善基金會的會歌,年年唱響在申城。

  

  2003年退休后,屠老的音樂創作并沒有“退休”,他“老驥伏櫪”,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仍然奮進不止:為展現老干部的精神風貌,他為“上海市人大老干部合唱團”創作了歌曲《青春依然激蕩》;為弘揚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情懷,他為淮海中路街道創作了歌曲《永遠的紅色》;在今年年初疫情期間,他創作了歌曲《抗疫英雄贊》(周愷作詞),以歌頌勇敢的“白衣天使”們。

  他說他對作曲是“門外漢”,可這樣著名的“門外漢”作曲家,在國內也可不多見噢!

  

  音樂迷人指揮“玩”得目達耳通

  說起指揮,屠老還真是有點“童子功”的基礎,從他剛入小學的時候起,這個熱愛音樂的孩子就深得老師們的喜歡,每天早晨全體學生要在升旗儀式上唱國歌,老師就讓這個只有5歲的孩子來指揮,而當時的屠老站在操場平臺上不僅不膽怯,而且還像模像樣、煞有介事地和著音樂節拍認真地揮舞著小手。這一揮就是好幾年,“揮”過了中國新舊兩個社會的變遷。

  

  而真正地一本正經拿著指揮棒站在指揮臺上指揮樂隊演奏,那還得從他在上海舞蹈學校算起。當時的上海舞蹈學校承擔著上海眾多的外事接待任務,著名歌唱家任桂珍、朱逢博她們為外賓演出的任務是排得滿滿的,而首席指揮陳燮陽的工作又十分繁忙,難得有時間到樂團進行指揮。在此情況下,陳燮陽就讓屠老承擔起一些樂團的管理工作。除了要為任桂珍、朱逢博她們演唱的歌曲配器,還要指揮樂隊為她們伴奏。有一段時間,陳燮陽被借調到北京去指揮新作品《中國革命之歌》。這樣一來團里的樂隊指揮就出現了空缺,只能讓屠老這個“助理指揮”上陣,他首次指揮的是芭蕾舞劇《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也指揮過舞劇《苗林風雷》,后又挑起了指揮芭蕾舞劇《白毛女》的重擔。作為一支大型管弦樂隊的指揮,重點是要把握好樂隊演奏與演員表演的配合到位。屠老不愧是位音樂天賦極為聰穎之人,在他一絲不茍的指揮下,樂隊演奏精準,演員表演得當,可謂是珠聯璧合,使整臺演出毫無瑕疵。

  

  因為屠老不僅能為“大部頭”舞劇和“小歌曲”寫曲、更會“玩”轉包括電聲樂器在內的六、七種樂器,特別是他從事在輕音樂領域這一獨一無二的優勢,從而使他在“指揮”技藝上能得心應手和突飛猛進。雖然在1997年后他擔任了上海輕音樂團團長,可他那份不愿“安分守己”、喜歡“挑戰新鮮”的“音樂弄潮兒”個性,使他在高雅與通俗、中西樂器混合的指揮中游刃有余,他的指揮才能很快地贏得了業內人士的高度贊譽。為此,北京總政歌舞團對這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奇人”發出了盛情的聘書,邀請他入京擔當指揮,但屠老因難以割舍的“上海情結”而婉言相拒。

  

  2018年9月,已76歲高齡的屠老,在他心愛的上海輕音樂團舉辦的“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星期廣播音樂會”上作全場指揮,演出曲目中也有他創作的《邊寨民風舞》和《幸福的傣鄉》,指揮自己創作的作品,其精湛的演繹使作品內涵更加升華而深入人心……。

  

  告別時,屠老對筆者感慨地說:“‘玩’了一輩子的音樂,但我是在認真地‘玩’、刻苦的‘玩’,當作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事業在‘玩’。”臨近“杖朝之年”的屠老,仍然深深地銘記著父親的教誨:“自己學會的是真本事,靠別人教會的是臭本事。”時至今日,屠老仍以自己學會的真本事服務于大眾,服務于社會,他愿以畢生的精力奉獻于自己酷愛的音樂事業。

  

責任編輯:沈彤      楊博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