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海派文化藝術,傳承百年的上海驕傲!

2020-8-10 16:54  |  來源:上海有腔調


  阿拉上海,論藝術氛圍,可絕對是不落人后的。
  
  月浦鑼鼓、江南絲竹、浦東說書、松江顧繡、奉賢滾燈,個頂個,名頭響著呢!!
  



  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上海市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盛行于上海、蘇南、浙西一帶,是嘉定地區(qū)的重要樂種之一。
  
  樂隊主要是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
  
  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區(qū)得到較大的發(fā)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等組織。經常演奏的曲目有《歡樂歌》、《云慶》、《行街》等8首,號稱"八大名曲"。江南絲竹的樂隊一般有七八人,少的話只有三五人。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也是很靈活的,二胡、笛子是主要樂器,一些上海的鄉(xiāng)村樂隊的演奏,還會加用大件打擊樂器。
  


  奉賢滾燈
  
  奉賢滾燈起源于江南橋鄉(xiāng)——上海奉賢的西南一帶,相傳至今已流傳了七百多年。滾燈的前身是筑塘填海用的大竹筐,經歷歲月洗練,演變成為聲名遠揚的滾燈藝術。
  
  滾燈是一種集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的漢族傳統(tǒng)藝術,整套滾燈舞蹈表達了歡慶喜悅的心情,是漢族民間節(jié)慶歡樂經常運用的藝術形式。尤其是元宵節(jié)燈會的滾燈舞蹈,到了夜晚燈火通明,極其有節(jié)日的氣氛。
  
  滾燈在選材上也非常講究,最好是5年生長期以上,大寒季節(jié)的毛竹,溫度低的時候毛竹緊密,肉質厚。
  
  傳統(tǒng)的滾燈重60斤,有11套舞蹈動作。有“文燈”與“武燈”之分。“文燈”內球用大紅綢包裹,象征喜慶,一般用于祭祀、賀高升等活動;“武燈”內球用黑色綢布包裹,象征彪悍,一般用于競技比賽等活動。
  
  男女滾燈表現(xiàn)的藝術美感也不盡相同,女子滾燈體現(xiàn)江南美,男子滾燈體現(xiàn)沿海民族的粗獷。
  


  花籃馬燈舞
  
  花籃馬燈舞最早在新浜一帶被叫做“串馬燈”,是以馬燈和花籃道具命名的,一般是在元宵節(jié)慶廟會中才表演的。
  
  串馬燈的起源,沒有確切資料的記載,早年新浜鄉(xiāng)村,到了元宵節(jié)有串馬燈的習俗,但串馬燈的來歷,則傳說不一。
  
  有說是紀念明末李自成戰(zhàn)勝官兵的,也有說是清乾隆年間,新浜與楓涇地區(qū)賭博盛行,當時有人以反對賭博,創(chuàng)造了一種燈舞,取名為“串馬燈”,由村民集資組織燈隊。
  
  串馬燈還給新浜地區(qū)帶來了“山歌馬燈鄉(xiāng)”之美稱。建國前,全鄉(xiāng)每村都有串馬燈,逢元宵佳節(jié),村村組織燈隊。一般每夜串一個村,村小收燈早,村大就通宵達旦,串完為止。整個活動要持續(xù)至正月底才收燈結束。
  
  初期的串馬燈只有四馬四花籃,后來經過民間藝人的充實,出現(xiàn)了六馬六花籃、八馬八花籃,甚至兩支燈隊混合會串的情景。
  


  月浦鑼鼓
  
  月浦鑼鼓,可以說得上是月浦特色文化的標志。它起源于清朝中期,流傳在月浦和羅店等地區(qū),最繁盛的時候,僅僅月浦民間就有15支鑼鼓隊。
  
  小辰光,逢著節(jié)慶的時候,可是少不了鑼鼓表演的。今朝的月浦鑼鼓,不僅多次在國際、市、區(qū)的文化活動中亮相,而且還成為上海市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最早月浦鑼鼓的形式是八仙對鼓,但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寶鋼的建設,全國各地的冶建單位匯集到上海寶山,月浦傳統(tǒng)鑼鼓融合北方威風鑼鼓、山西太原鑼鼓、四川鬧年鑼鼓形成了新的海派鑼鼓。
  
  不僅擴大了樂隊編制,創(chuàng)作了新曲目,更是走向了舞臺,新加入的大鼓、排鼓、十面鑼、銅響器等,大大增強表現(xiàn)力,氣勢磅礴,恢弘精彩!!
  


  滬劇
  
  滬劇的前身是花鼓戲,早在乾隆年間,就已經是松江地區(qū)極受歡迎的戲劇了。之后漸漸在松江形成了許多職業(yè)的或半職業(yè)的民間演出團體(也就是俗稱的“草臺班”),經常在農村搭臺演出。
  
  19世紀80年代進入上海城區(qū)及租界后,見灘簧深受市民歡迎,便將這花鼓戲改稱灘簧、本地灘簧(區(qū)別于蘇灘等),簡稱“本灘”。
  
  1914年,本灘改稱“申曲”,1941年又改稱“滬劇”。但在松江民間還是稱之為花鼓戲,或花鼓戲、灘簧、申曲混稱。由于土生土長,極受民眾的喜愛。
  


  浦東說書
  
  浦東說書是上海市的漢族說唱藝術,起源于黃浦江以東包括川沙、南匯、奉賢在內的“浦東”。除了在上海老城廂演出外,也曾流傳到浙江平湖、嘉興等地。
  
  浦東說書又稱滬書、農民書,因單手擊打鈸子又稱鈸子書、唱單片和敲刮子,是上海僅次于"滑稽"的大曲種,為極具鄉(xiāng)土特色的漢族傳統(tǒng)曲藝。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派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是以黃楊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間工藝品,于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市徐匯區(qū)初步形成。
  
  海派黃楊木雕的特點是中西融合:將西方素描技法、線條表現(xiàn)和雕塑技巧與中國傳統(tǒng)雕刻技法相結合,利用黃楊木的木質光潔、紋理細膩、色彩莊重的自然形態(tài)取材。
  
  黃楊木料為乳黃色,作品上漆的初期呈姜黃色,逐漸會轉變成橙黃色,雕成的時間愈久,顏色也會越深,最后會變成紅棕色,有種古樸典雅的美感,很是珍貴。
  


  顧繡
  
  明代崇禎年間《松江縣志》記載:“顧繡,斗方作花鳥,香囊作人物,刻劃精巧,為他郡所未有。”
  
  縣志里記載的顧繡,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區(qū)的顧氏家族,是最富上海本地特色的民間刺繡,也是江南惟一以家族冠名的繡藝流派。
  
  顧繡從一開始就有別于蘇、粵、湘、蜀四大名繡,它專繡書畫作品,它把宋繡中傳統(tǒng)的針法,與國畫筆法相結合,以針代筆,以線為墨;以名跡作藍本,以絲線作丹青,這個以名畫為藍本的"畫繡",堪稱是高雅的藝術品。
  


  海派剪紙藝術
  
  中國的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幾乎各地都是有的,南北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或作為窗花裝飾,或用于實用圖案。
  
  上海的剪紙在造型和手法表現(xiàn)上,吸收了北方剪紙粗纊樸實、線條奔放的特點,又揉合了南方剪紙纖細秀麗、線條流暢的特色,形成了構圖豐滿、線條簡練、形態(tài)生動的海派剪紙藝術風格。
  
  上海剪紙藝術大約出現(xiàn)在十九世紀,當時的門箋、鞋花、繡花樣上是常有的,在一百年多年的歷史演變中,上海剪紙逐漸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海派"風格,在中國剪紙這一傳統(tǒng)技藝中具有相當?shù)匚弧?/div>
  
  2005年,海派剪紙還被上海市經委同意認定為上海市傳統(tǒng)保護技藝。
  
  這些非遺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是多少代人智慧的結晶,或高雅,或通俗,在歲月長河里被淘洗,以其精華流傳于世。
  


  源于上海,而揚名中華。
 
  阿拉上海人,哪能不發(fā)自心底的自豪!!!
注:本網發(fā)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lián)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lián)網絡法制和法規(guī)、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qū)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yè)執(zhí)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