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乘風破浪!上海這個區有何魔力,吸引阿里、京東、360紛紛落子……

2020-6-27 15:53  |  來源:上觀新聞


  近日,京東集團和上海普陀共同完成了一個簡短的儀式。雙方代表簽字、握手、交換協議,標志著京東智聯云數字經濟產業中心項目正式落戶普陀。然而,這次簽約距離雙方初次接洽,不過數月,從相識到攜手,進展之快讓參與者和見證者直呼意想不到。
  
  往常,一家互聯網科技巨頭的核心業務板塊落地需經過漫長的考察、談判。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360、京東、北京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企業蜂擁至普陀“安營扎寨”,其中最快落地的360上海大安全總部暨華東區域總部,從政企雙方第一次接洽,到項目簽約,僅用了97天,也創下了360集團新設項目落地的最快紀錄。
  
  普陀究竟有怎樣的魔力,能在短時間里抓住企業的“心”?答案藏在這幾個招商故事里——
  

普陀城區俯瞰圖
  
跨前擔當,為企業發展注入創意
  
  今年5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旗下數字農業供應鏈中心落戶普陀。這并非阿里與普陀的第一次合作,早在2018年阿里宣布收購普陀一手培育起來的“餓了么”項目時,雙方就打過交道。去年5月20日,餓了么搖身一變成了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繼續深耕普陀。雙方也同步簽訂了合作備忘錄,阿里明確規劃新的項目板塊時,將考慮在普陀落地。
  
  時隔一年,當雙方兌現了彼此承諾,再次站上簽約臺時,還是引來不小的關注度,人們好奇,為何阿里要一再投資普陀?
  
  去年下半年,阿里在幾經考察后,將目光聚焦在了位于普陀區西北保稅物流園區的一片空地上。這里地處長三角前沿陣地,且多年來未經開發。得知企業有投資意愿,普陀區投促辦派項目推進科科長徐挺第一時間跟進。
  

西北保稅物流園區
  
  “當時企業并沒有想好要發展什么業務。”徐挺說,阿里方面做事很務實,沒設計好商業模式,就不輕易邁步。但徐挺和阿里的聯系并沒有因此中斷,甚至普陀區和阿里之間的相互拜訪也持續友好地進行著。
  
  直到今年3月6日,阿里團隊來滬,在與普陀區領導會面期間,第一次拋出打造數字農業供應鏈中心的設想。聽了阿里的策劃,普陀這樣回應:“你們想做什么,我們就盡力幫你把它做成。”
  
  阿里想在這個項目中加入一些挪威集市的風情和元素,又恐受限于空間。普陀方面的對接人立馬給出建議:“地塊旁邊就是桃浦體育公園,不如就放在一起規劃,集市的空間有了,公共環境還可以改善。”
  
  阿里想要盡快推動項目落地,普陀便立馬召開項目推進會,把有關公司注冊、土地騰挪等一系列工作倒排時間,6月8日,阿里在普陀的公司已完成注冊;6月中旬,空地上的部分堆物已開始清理,普陀主動給自己定下目標:年內讓項目開工。
  

阿里數字農業供應鏈項目落戶普陀
  
  普陀甚至還主動“找麻煩”。在一次和阿里團隊溝通落地方案過程中,普陀發現,阿里想要做的商業模式可以進一步創新:“地塊旁邊就是保稅區。如果聯動發展,企業就能把市場擴展到國外去。”徐挺說。后來,阿里果真聽了區里的意見,將海外進出口的業務內容寫進方案。
  
  普陀區委書記曹立強指出,服務是普陀第一資源,所有的干部都要用“店小二”的精神,服務好所有企業。一直以來,普陀區始終努力給企業留下這樣一個印象:人靠譜、事辦妥。即辦不了的事不說大話,能辦的事就一定辦好。如今,許多企業已在與當地政府的交往中切身感受到這點,阿里巴巴集團數字農業供應鏈中心項目的一位負責人表示,“正是普陀跨前擔當和包容有序的氛圍,讓我們堅定了厚植發展的信心。”
  
快速響應,處理企業問題“不隔夜”
  
  今年3月31日,國內最大網絡安全公司360集團與普陀區簽約。集團CEO周鴻祎在現場宣布,“360上海大安全總部暨華東區域總部落地普陀,是集團深化推進政企安全業務的重要舉措。”
  
  彼時,在場的人都難掩激動。據360集團普陀項目對接人武成浩回憶,大家暗自把從第一次來普陀,到簽約當天的時間掐算了一遍,“只有97天!這樣的商談落地速度,在我們公司還是頭一回。”
  
  360集團曾為了這個大安全總部的落地絞盡腦汁。從去年上半年,他們就在長三角范圍內尋找合適的落腳點。“我們考察了許多地方,和不少地方政府的接洽也到了非常深入的階段。”武成浩說,普陀區是他們最晚接觸的,“誰也不會想到,最晚遇見的,卻成了‘對’的那一個。”
  
  在360和普陀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初遇后不久,360有意在滬擴大發展的消息就傳到普陀區領導的耳朵里,一周內,區里專門安排了一次進京的拜訪,政企雙方坐在一張桌前。
  
  作為360集團城市產業發展合作部總監,武成浩此前也參與接待過不少地方政府的參訪。“初次見面,大多數是禮節性地問候一下,表達雙方合作的誠意。”但普陀區不同,當天的首次會談中,普陀方面直入主題,圍繞資金、土地、政策、人才等企業關切,一一對應地給出解決方案。“普陀的樸實、誠懇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武成浩說。
  
  之后很長時間里,雙方圍繞合作協議細節反復討論。這個政策怎么樣、那個條款用什么措辭,武成浩和普陀長風生態商務區投促中心主任陳蘆,也是該項目的參與者,常常一通電話要打到深夜。“但只要是我們企業拋出問題,他從來不會隔夜處置。”有時遇到的是需要區領導拍板的問題,陳蘆會回復武成浩:“你稍等,我馬上去匯報。”最多不過兩小時,反饋意見就來了。
  

360普陀項目網絡洽談
  
  不少地方政府習慣按部就班地做事,企業的訴求反映上去后層層審批、傳遞,等一個回復有時要一兩個月。武成浩說,“對于那些急于落地的項目,信心都被行政成本拖垮了。”而為了破除科層帶給營商服務的制約,普陀區專門創設了一套全新的機制,由區領導帶頭組成7個招商小組,每兩周開一次項目調度會,把難點、重點問題擺在臺面上,不僅多部門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事情的快速處置也有了合力。
  
  “我們就是要以‘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的服務,確保讓企業辦事更省心、經營更放心、發展更順心、扎根更安心。”普陀區長姜冬冬表示。如今,普陀從上到下不管什么條線的干部,都身兼著店小二這個“斜杠身份”,企業叫得動人,也辦得了事。武成浩說,有幾次他來上海協調項目,沒想到普陀各個相關委辦局的一把手都來了。“有啥問題當場就拍板,非常高效。”
  

普陀區天地軟件園
  
抓大不放小,用心對待每個需求
  
  在普陀,還一直流傳著一個特別的招商故事。那是一家規模不大的日資企業,專門從事保健食品及化妝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去年進博會上,公司負責人誤打誤撞找到了會場上的普陀區招商工作人員:“我就想在上海注冊一個公司,但不知道法規和程序,兜了一圈問了一些人,他們也不太情愿詳細講。”
  
  工作組當即為企業安排了兩名幫辦員,一邊解釋政策,一邊幫助辦理注冊手續。期間,因企業主所需證件落在日本,幫辦員還細心指導如何通過一網通辦遠程上傳,48小時里,企業不僅拿到了電子營業執照,還對接了所需的保稅倉庫,業務即刻就能開展起來。企業負責人忙不迭感謝:“等我回日本后,也會和其他企業宣傳上海,帶他們一起來創業。”
  
  大招商、招大商,固然是普陀區近年來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的一條重要準則,但這并不意味著普陀區眼高于頂。僅今年上半年,普陀區成功引入1900余家企業,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民營企業。不少企業來了便不走,“我們感受到了被重視和被尊重。”伊特安食品廠長高峰如是說。
  
  受今年的疫情影響,這家長期給日料連鎖企業提供原材料的公司在復工后發現,上游供應商仍未開業,“豬筒骨”這一例重要商品無法供貨。得知企業的困難,普陀立即為企業對接了區內一家大賣場,不僅可以大批量提供豬筒骨,供應價格較原先的供應商還更低廉,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有了原材料,企業卻又遭遇新的瓶頸。“由于市場不好,豬筒骨賣不出去。”普陀區投促辦工作人員又化身“銷售”,帶著企業一家家跑餐飲店。“盡管他們不能幫我們談生意,但比起我們自己上門推銷,政府引薦的成功率更高些。”高峰說。如今,普陀幫忙對接的客戶中,已有兩家成為了伊特安長期的合作商。“最近一段時間,區里仍在和我們的銷售部聯系,詢問銷售情況。不過,我們已經度過難關,銷售和生產都恢復正常了。”
  

位于普陀的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
  
【記者手記】用心詮釋“服務是第一資源”
  
  20年前,普陀區曾提出“服務是普陀的第一資源”。當時的普陀,唯一一棟稍像樣的商務樓宇坐落在曹楊路500號,域內道路狀況不佳,中心城區偏西北的區位,也成了它發展的阻礙。對外招商,能給企業的,只有一腔服務的熱情。
  
  20年后的今天,普陀早已改換了天地。7條軌交從城區穿過,讓她成為上海交通最發達的城區之一;40多個低端市場陸續拆除、遷移,騰出一塊塊中心城區稀缺的“大衣料子”;中以(上海)創新園、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兩張科創王牌,支撐這片土地向更高產業能級發展;上海“西大堂”這一區位特點,也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推進,迎來發展新機遇……
  
  然而,在已擁有眾多資源的情況下,普陀人那股撲下身子服務企業的樸實勁兒始終未曾改變,企業不論大小,普陀的服務始終勤懇、到位。服務,仍是普陀引以為傲的第一資源。
  
  靠3.6萬元起家的復星,現成國內知名上市公司;曾經的大學生創業項目“餓了么”,已是“頂流”外送平臺……普陀的服務,成就了企業,反過來,企業的口碑也塑造了普陀。截至目前,普陀全區民營企業占比超過90%,為區域作出的經濟貢獻超過52%,朝氣蓬勃的市場因子不斷向這里靠攏。
  
  正是有了這些資源的積淀,今年以來,在疫情背景下,普陀得以乘風破浪。如今,因各大互聯網巨頭的關注,普陀迎來了“高光時刻”。高光的背后,藏著普陀人信奉的樸素道理——“人靠譜、事辦妥”,這也是地區營商環境的一張閃亮名片。
  

中以(上海)創新園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