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在別處:海明威影像集》中,海明威孫女瑪瑞兒·海明威用10萬字,及300多幅未曾公開過的私人照片、手稿、證件、劇照,坦誠講述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海明威。
編輯這本書,讓宋旸重燃了久違的激情,耳邊仿佛聽到老牌硬漢攥著拳頭對她說———去生活啊!
「可以被摧毀,不能被打敗」
在《有錢人和沒錢人》中,有一段對左輪手槍的描寫:
“這些妙極了的美國器械攜帶是這么方便,效果是這么可靠,用來結束一個已經成為夢魘的美國夢是設計得這么好;它們的唯一缺點是留給家屬們清洗的那種血肉模糊的模樣。”
1961年7月2日,在海明威位于凱徹姆的居所,他的第四任妻子瑪麗聽到起居室里“砰!砰!”兩聲開關抽屜似的聲音———海明威在那里用獵槍打碎了自己的腦袋。后來,朋友們趕來清洗了所有的東西,使這間起居室令人欣慰地“沒有一點雜亂的痕跡,也沒有污漬”。
海明威以這樣一種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把“可以被摧毀,但不能被打敗”的“海明威意志”,留給了幾代追光人。
「自己便是最出色的作品」
海明威模仿秀
海明威是最早的現象級偶像之一,在“酷蓋”(cool guy的譯文,指看起來很酷的人)這個概念還沒有被過度消費時,他已是世所公認的“酷蓋”。即便是在老牌偶像被高高掛起、新興流量裹挾一切的今天,仍有一群當代青年的新偶像,為海明威這位老偶像站臺:
說激情。高曉松在《曉說》中談道:“一定要在激蕩的革命中,或者離婚、結婚中,在噴濺著荷爾蒙的生活中,他(海明威)才能找到自己。”
論生死。竇文濤在《圓桌派》中說:“人是用語言去開解‘死亡’這個問題的……正如海明威在《戰地鐘聲》中引用的詩:任何一個人的死去/都是‘我’的減少。所以他說,‘喪鐘為誰而鳴,它在為你哀悼。’”
談選擇。連岳在《神了》中寫道:“選擇現在的困窘生活是要冒一定風險的,也許它會成為佳話,像海明威那樣;也許會被恥笑,假如你搞不出一點名堂。”
道人生。李健坦言:“我心里沒什么計劃,海明威說的一句話特別好,優于別人并不是真正的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于自己。如果每一年在某一兩個方面,在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有所進步,這就是收獲。”
侃叛逆。蔣方舟在《海明威的自行車、性和不忠》里寫道:“喜歡海明威和穿著印有切·格瓦拉頭像的文化衫性質一樣:他們的象征意義勝過他們實際的成就,海明威象征著孤獨、不羈、抗衡。”
海明威的一生,就是一部精彩的冒險小說,他自己便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一個殿堂級偶像,一束精神之光。
「老牌硬漢給予我們背后一推」
今年是海明威誕辰120周年,他的名字再次被頻繁提起。
海明威太有名了,以至于每個人提到他,幾乎都能侃侃而談:被當成女孩打扮的童年,身體里的147枚彈片,夭折的初戀和四次婚姻,與菲茲杰拉德的恩怨情仇……更不用說他那些聲名煊赫的作品:《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乞力馬扎羅的雪》《太陽照常升起》《流動的盛宴》……
海明威太有名了,以至于很多人,滿足于隨波逐流、浮皮潦草地閱讀他,隨意地引用他,好像他不過是談資而已。
真正讀懂海明威?對此,現代人似乎鮮有耐心。他已逝去近60年,太“老”了,距離我們太遠了,他的精神力衰竭了,穿不透被“喪文化”包裹的當代青年的堅硬外殼。
但我們難道從來沒有夢想過,哪怕只有一次,像熱帶草原上的猛獸,像斗牛場上的公牛,像乞力馬扎羅雪山上那只不知從何而來、欲往何處去的雪豹那樣,真實地、轟轟烈烈地去生活,去愛?
如果這樣的瞬間曾真實地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過,那這就是為什么,在謹慎勝于行動的無趣社會里,海明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當下性:“我們選擇了以抗爭的姿態度過這一生。而姿態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抗爭。”
去生活!去經歷!老牌硬漢給予我們背后一推。
「“別處”的海明威」
“我的父親杰克是歐內斯特的長子。我十歲的時候,父親帶我去巴黎,領我參觀這座神奇之城,向我展示他成長的地方……我們騎著自行車在街巷中穿行,如同從前他和他父親那樣……我們在西爾維婭·畢奇的書店買了一本書,看到歐內斯特的作品和被他封為導師的喬伊斯、菲茨杰拉德、巴爾扎克等的作品放在一起。在巴黎這座城市,歐內斯特成為一名作家。他離開美國之時對自身發起了挑戰,要成為最好的,最偉大的,還要活得徹底。巴黎引導著這位飽含激情,對一切都如饑似渴,要變得與眾不同的人。”
抑郁、酗酒、自殺,是海明威家族的魔咒,然而有一個人打破了它,她就是海明威最小的孫女瑪瑞兒·海明威。瑪瑞兒是海明威最喜愛的長子“邦尼”的小女兒,是伍迪·艾倫的女主角,還是《人物》雜志的封面女郎。在“老爹”海明威逝世五十周年之際(2011年),她為喜愛“老爹”海明威的讀者和粉絲獻上了一席圖文盛宴:近10萬字、包含300余幅珍貴私人照片和資料的海明威畫傳———《生活,在別處:海明威影像集》。書中的大部分照片和資料從未公開發表過。
“用最好的釣魚線,品最好的波爾多酒,追求宴會上最美的女人,我的祖父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他想要去嘗試,去品味,去感受,去迎戰自身的極限。對他來說,只有直面才華、權力和危險,一個人才能綻放出自身卓越的一面。他明白一個人只有擁有非凡的經歷才能成長。”
以上是你所熟知的海明威。但或許是海明威家族天生大膽,又或許是多年浸淫好萊塢的影響,瑪瑞兒在梳理祖父的一生時,對其隱私和缺點的披露頗為驚人。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成了對海明威的絕妙注腳:“當生活在別處時,那是夢,是藝術,是詩,而當別處一旦變為此處,崇高感隨即便變為生活的另一面:殘酷。”海明威無法長久地在某處定居,就如同他無法長久地愛一個女人一樣。寫作是他一生中唯一沒有浪費的事情,因為這正是他逃離現實這個“此處”的“別處”。
海明威的一生都伴隨著厭母癥和性別認同危機,母親愛他、控制他、驅逐他,這極大地影響了海明威的寫作和行事風格。他用“海明威斯坦”來羞辱母親,卻又用她的標準來培養和展現“男子氣概”。他喜愛待在父親身邊的寧靜,卻又痛恨他的懦弱和對妻子的無能為力。他的愛,他的恨,他的性,他的寫作,他的“別處”,皆因母親而起。
一部影像集何以在300余幅照片之外,還需加上10萬的文字?因為在影像的表象之下,靜待讀懂的是海明威那顆永遠為別處鼓噪的心。舊時影像和親人的回憶仿佛悠長的時空隧道,我們一腳踏入,從海明威的“此處”,走向海明威的“別處”。
「比靈魂重100倍」
傳說,靈魂重21克,這一次,我們擁有了一本真正可以展現海明威“靈魂”的書———《生活,在別處:海明威影像集》。單本重約2千克的它,是靈魂重量的100倍。
書幀設計師是曾獲“中國最美圖書”提名的新銳設計師崔曉晉,她設計的《瓦爾登湖》(紀念版)驚艷了很多人,被譽為“最懂梭羅”的版本。她花了近三個月時間來閱讀和思考,呈現了最具沖突力的一次設計———“火焰下的海水”。外封采用橙色覆水紋,既隱喻戰火,將海明威與戰爭有關的作品雜糅其中,又表現奔涌噴薄的激情。內封采用罕見的深藍色布料,布面上帶有藍色的細閃,隨著光線的不同而瑩瑩爍爍,深邃如大海,沉靜如星空,是老人跟鯊魚“干到底”的那片深海,是人類群星閃耀的那片夜空。
內封的所有文字均采用燙玫瑰金工藝,包括書名、海明威簽名和經典名句,以體現其雋永。內文紙采用128克亞粉銅,印刷全程比照原版追色,力求呈現真實的畫質。
給靈魂以自由,帶上這本書,自由地去到“別處”。該從何處尋找出發的勇氣?去生活啊!海明威如是說。
《生活,在別處:海明威影像集》
[美]瑪瑞兒·海明威 鮑里斯·維多夫斯基 著
高方 王天宇 吳天楚 譯
譯林出版社